财富之道

首页 > 投资知识

投资知识

公司股权质押意味着什么(股权质押带来的风险,或许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2024-03-02 20:32:52 投资知识

股权质押带来的风险,或许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这段时间,我想我会陆续写很多很多人不同意的观点。

今天我们先说股权质押的问题。

1

股权质押强平受到限制,需先上报征得?

这一条消息,大量的新闻媒体在周五引用了证券时报的一条消息。

我没做改动,直接粘贴过来了。

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从一开始的错愕,到明悟,再到沉默。

这就是心理变化的过程。

我想或许很快会有人出来澄清这件事情了,把风险让金融机构去承担,这或许只是美好的愿望。

果然,在周五收盘后,有机构出来说话了。

这个事情的真相,经过周末的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觉得或许是这样的。

当拥有大额股权质押需要强平之前,需要提前向有关部门报。

这可能是事情真相,之后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失真了。

从逻辑上来说,大额股权质押需要强平,必然对市场和股价形成冲击。

所以,如果官方要求,在大额的股权质押平仓前的警戒线区域,提前报备有关部门,可以让相关部门对于接下来可能要面临的压力和风险,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和数据确认,以便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和防范措施,不至于说对于所面临的压力面前失去准备,这是说得通的,也是完全正确,能够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

但是限制股权质押强平,则很可能,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原因,就是下面这张截图。

但市场因此出现乐观*面,开启反弹,我觉得或许下周,即便借着定向降准的利好,预期差之间的落差,也该要到了反复的时候了,区别在于,定向降准,能带动多久的临时性情绪。

2

股权质押的逻辑模式

要了解股权质押会有多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股权质押。

股权质押简单地说,就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者股东,在处于资金需求,或者对股价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客观条件下,将股价以一个价格抵押给承质方换取资金或者其他方式的利益。

承质方可以是券商,信托,或者个人等对象。

而通常来说,质押股权的一方给出的质押股权价格,会比质押的时候,价格低很多,同时要支付一笔质押费用,也可以理解为利息。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为10块一股,质押价格为9块甚至更低,原因就在这。

而质押的这个价格,根据不同的承质方的标准,上下浮动5%-30%,差不多就是承质方的止***线,也就是股权质押平仓价格。

通常来说,承质方不会主动承担风险,换句话说,承质方到达股权平仓线之后不会主动承当风险,因为金融定性来说,他们不过起到抵押融资的作用,干的也是这样的事情。

所以,一般来说,质押价格为8块,8块就是质押强平线,而为了预防风险,大概率会做提前预警线,根据不同的承质方,会设立不同的风险区域,假定比例是10%,那么意味着在股价进入8.80元一股,就意味着进入平仓警戒线。

需要催缴质押股权的股东进行追缴保证金以扩大承押方的平仓线安全边际,或者说,进行质押股权部分的赎回。

因此,从逻辑上来说,拥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根本不至于说出现什么系统性风险,风控体系非常完善。

这可能也是当初为何监管机构能够让股权质押的模式能够批准的最大原因,因为逻辑上确实可以规避掉根本性风险问题。

3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股权质押的系统性风险?

在实际操纵中,我们发现慢慢的这套实际上拥有非常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行为变味了。

我们说了,上面这套理论上能够行之有效的逻辑,理论上可行的。

但之所以屡屡触发强平,造成A股市场估价频繁出现闪崩和连续的一只跌停板。

就在于,没有有效地履行好相关规则。

如果说,股权质押到了平仓线,上市公司股东对质押的股权部分进行保证金追缴,那么就完全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如果说,股权质押到了平仓线,上市公司质押股权的股东对股权质押部分进行股权赎回,同样不会造成任何风险。

而之所以近期出现很多股权质押在二级市场强平,在于上市公司股东无力对质押部分的股权进行保证金追缴或者说赎回,那么在股权质押部分到了强平线,承质方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被迫在二级市场强平,造成股价闪崩,造成了股市大跌,这是当前的事态演化描述。

.

但似乎哪里不太对吧?

4

股权质押规模到底有多大?涉及的面有多少?

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到主要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共计1908家。

按照股权质押的逻辑来说,我认为低于20%-30%为安全区域,因为这样的质押比例,即便上市公司质押部分的股权到达预警线或平仓线,即便上市公司无力追缴保证金或者赎回,也可以通过提升股权质押比例来完成平仓线的推移和预警线的扩大,不至于说爆仓,也不至于说股价山崩跳水。

在数据名单中,涉及但不超红线的上市公司,一共有412家。

主要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超过30%但低于50%的公司,一共389家。

主要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超过50%,共计1107家。

其中超过50%低于70%的,共计379家。

高于70%的一共757家,我个人认为这属于高度危险区域了。因为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了。

其中质押比例高于70%低于90%,共计348家。

而质押比例超过90%的,我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一共409家。

尤其其中还有122家,质押率100%,我个人认为,这种行为用语言来形容,有点乏力了。

引用声明:以上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金融数据终端数据统计终端。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股权质押所涉及到的面和规模,到底有大,论证起来,也不会苍白无力。

一旦缺乏有效管控,所爆发的问题,会极其严重,影响,也会非常深远。

5

股权质押不是问题,强平不是问题,通过股权质押强平,那就是绝对的问题!

当前,上市公司股东如果要减持,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监控体系的,主要控股股东大规模减持之前,需要公司董事会通过,提前公告,对减持规模也有着限制,这才能充分保障上市公司普通股东和股民的权利。

但我们看到,上市公司通过大规模股权质押的方式,把股权抵押给承质的金融机构或个人。

当质押股权部分到达平仓线之后,质押股权的股东无力、或者不愿意追缴保证金或者赎回,而承质方在这样的前提下直接在二级市场抛售。

危害股市,伤害普通股东和股民的同时,背后的实质,是否可以等同于绕开***相关的上市公司减持规定,利用这样的机制,直接进行违规减持?

这样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限制和管控。

否则,我们看到了什么?上市公司通过了承质方,绕了一个圈,就绕开了减持监管,通过承质方自我保护机制,直接在二级市场强平,由限售股变成流通股。

如果是这样,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进行质押之后在二级市场直接平仓,会比通过传统先公告后减持,且只能部分减持的方式来的更有效率。

是我理解有误吗?

6

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参考

我们看到上面阐述,应该对股权质押规模和风险,以及后续影响,有一定概念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避免这个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就成为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客观的说,承质方大多数为金融机构,例如券商,例如信托等平台。

那么,在风险预估,以及保证资金安全,在股权到达平仓线之后如何保证质押股权的上市公司有充分的追缴保证金能力或者赎回股权质押部分的能力,就成了风控最大的要务。

所以,严格的说,禁止强平,逻辑上可行,因为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当承接股权质押的同时,相应的风险管控机制和资金的安全退出机制必须是配套的。

也就是说,承接股权质押的承质方,必须保证当承接的股权质押部分到达平仓线之后,自身有充足的能力和保证去追缴股权质押上市公司去追缴保证金或者赎回的能力和机制,否则,就是失职!

但如果真的这么做,毫无疑问,影响太过***劣,大半个***金融体系的骨干机构都会被牵连,或者说,摧毁。

所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股权质押造成的后果进行控制,并相关责任的划分,很可能就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

例如,到达股权质押平仓的上市公司股东,强令股东必须对到达平仓线的质押股权进行保证金追缴或者赎回,执行不到位的,必要的可以动用行政工具。

说白了就是欠银行资产怎么追缴,保证金追加和赎回机制就怎么履行,方法,总是很多的嘛。

让质押股权部分的股东和承质方一起去承担他们共同酿造的苦酒,不失为最公平的一种解决方案,也能降低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骨干带来的伤害。

问题也似乎并不是无法可解。

还有补充办法,就是规范化,金融机构承接这样的质押,赚取利润,可以,但是不能说只享受利润而不承担责任,想减持,可以,上市公司股东怎么减持,你们就怎么平仓,平仓前公告,每次减持多少都要加以限制,这最起码给与市场充分的反应时间。

如果不想自己承担***失,那么就在承接股权质押的时候,想保证好自己的权益,如何在股权质押到达平仓线的时候能够让上市公司股东追缴保证金或者赎回,而不是直接卖到二级市场进行消化。

股民的存在是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并同步享有相应权利和利益的存在,而不是上市公司和某些机构用来为自己的失误擦*股买单或者套利的存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针对定向降准和后期股市的看法

要搞明白降准和定向降准之间的差别,降准是比降息更加直观而有效刺激市场的方法,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为保障人民币坚挺程度,***央行降息和降准的空间,其实很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我们频繁通过MLF,SLF的方式来完成对市场对于资金需求的缺口,进行流动性补充。

而本轮的定向降准,更是说明了太多的问题。

不同于降准的大水漫灌,定向降准,只是针对定向降准的行业和区域进行流动性输送,而覆盖范围之外的领域,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这次定向降准,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因为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而展开的,与股市牵扯不大。

如果要救市,最起码本轮,救得也不是股市,这是我的理解。

更何况,在股权质押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行之有效的办法出台之前,在我们当前在*势上和***牵扯不清的时候,对于金融资本市场,动荡的*面不会改变,整体来说不容乐观,这不是依靠降息降准能够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看到这些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之前,我并不会因为一次定向降准而改变我当前对股市的看法。

未来很美好,前景很远大,也值得看好。

但过度的阶段,会很难。

好了,今天的闲聊,就到这吧,希望我们下次能够在好好聊这些,对比世界杯的激情,这些问题,也确实太过沉重了。

总想着多说段子少说话,看来还是过不了自己这关,以后注意今天的封面图吧,但凡是这张图,就该好好看看了。

*势文章写多了,难免哪天触雷被封号,如果真有这么一天的话,还能有个方式能够找到我,这就是备用号存在的意义。

【必读】最强股权质押攻略,你的上市公司被质押了吗

周四,市场终于走出了一个反弹,然而3000点破位之后的缩量反弹,看上去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昨天和大家说了,市场*股后面现在跟了三条疯狗——股权质押、基金平仓线、融资。如果再跌,那么很多风险就要被引爆出来。融资和基金平仓的数据昨天多少给大家说了一下,而对于很多普通投资者而言,股权质押爆仓的情况,是最为罕见的。

很少有投资者真的遇到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股权质押爆仓被清盘的情况。而就在今天早间,最新的数据显示,两市有189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平仓线,涉及质押市值1304.65亿元。另有218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经跌破理论警戒,涉及质押市值高达1625.36亿元。这种悄然而至的情况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又是“有点蒙”的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就系统的为大家梳理一下,什么是股权质押的风险,如果风险引爆会怎么样,概率有多少,而一般的公司又是如何做的。这里面是否存在投资机会呢,我们一步一步说。

股权质押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公司股东通过质押手中股票的行为来进行融资。大家会经常听到几个名词,质押率、警戒线、平仓线——比如说目前,券商一般对主板股票取4折质押率、对创业板取3折质押率,以股价的160%作为警戒线水平,以股价的140%作为平仓线水平。什么意思呢?

假设一只主板个股是十块钱,股东通过一股可以质押得到的融资规模就是10*0.4=4元。而警戒线就是10*0.4*1.6=6.4元,平仓线是10*0.4*1.4=5.6元。

所以大家就明白了,大股东用股权换了融资,但是融资方不可能放任手中的质押物贬值啊,一旦到了风险点,融资方就会提示质押方,快要资不抵债了,要么追加质押,要么补点钱,要么我就把你的股权强平抛售了啊。

质权人抛售股权,会导致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要知道,股权质押都是非常庞大的数目,这些份额只能是大股东所为。而同时,经历过近期宝万大战的朋友们都了解,很多热钱是在瞄准了上市公司股权的。一旦质押股权真的被质权方抛售,那么上市公司的噩梦就开始了。

假设这些股权被竞争对手拿到,那么显然公司的股权结构会瞬间失去稳定性,实际控制人将面临更换。或许有的投资者会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万一来了个更有能力的大股东呢?那我们换个简单的说法——随着被质押的股份在二级市场大量抛售,将会对公司股价产生更大的打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发利空。

那么既然认清了这一点,我们说面对着临近被清盘的股权质押企业,一般又会引发出什么样的情况呢。

总的来说,企业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股权质押爆仓的。所以通常,当质押股权快达到警戒线时,质押双方会进行沟通,有股权的补充质押,没股权的补现金,或者先还一部分融资款项,真正最终被平仓的并不多见。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八菱科技、猛狮科技等公司股东就进行了补充质押,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选择采用筹集其他资金直接解除质押、集中释放利好、重组甚至停牌等方式进行自救。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频临清盘点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利空,如果上市公司为了保住股价而进行集中地利好释放,反而会形成绝地反弹的状态。不过老话怎么说的呢?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认为,投资者还是要慎重对待这类题材。

最后还是送点干货,跌破理论平仓线前30的公司汇总。

股权质押是什么意思呢?

股权质押(PledgeofStockRights)又称股权质权,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按照世界上大多数***有关担保的法律制度的规定,质押以其标的物为标准,可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股权质押就属于...

公司股东股份质押对于广大股民是利好还是利空

好于不好走势图上见知道数学家赌博的事吗都是纯数学问题不要去研究那些没用的空耗精力到头来该赔钱一次也躲不掉

请教,公司限售股质押给银行,解禁期限以到,可以上市交易吗?谢谢谢!!!

不可以,质押给银行的限售股解禁后只有办理解除质押的手续才能交易,只要是在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登记还是质押状态那就无法交易成功。

大股东股权质押利好还是利空

!一、什么是“股权质押”?1.股权质押的意思股权质押属于担保方式的一种,即给债务的履行做担保,债务人(公司)或是第三人依法将其股权扣押给债权人(银行等),如果是出现了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再或者是发生了当事人约定...

华谊“兄弟”质押90%股权引质疑,A股影视公司高股权质押已成“新常态”?

 

昨天中午,“华谊兄弟质押股权”登上热搜榜首,累计在榜时长达252分钟。已经记不清,这是继崔永元踢爆娱乐圈“阴阳合同”之后,华谊第几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这一次,人们除了感叹这位央视前主持巨大“能量”之外,也开始思考,华谊兄弟作为国内影视“第一股”,是否真的迎来了属于它的“生死时刻”?

 

事情要追溯到一周以前,华谊兄弟发布公告,宣布股东股份质押情况。其中,“哥哥”王中军向中信建投证券有限公司质押股份550,879,999股,占公司总股本19.86%,手里仅剩2.21%的公司股份;而“弟弟”王中磊则质押股份142,799,999股,占据公司总股本5.15%,手里仅剩1.04%。也就是说作为华谊的创始人,“兄弟二人”几乎质押了手中的全部股权,这在“阴阳合同”引发的恐慌背景下,被一些媒体解读为“疯狂套现”,甚至预备“逃亡”。

对此,华谊方面不予认同,并当即给出回应称,“股权质押不等于抛售股票,更不等同于套现,既不会影响华谊兄弟的股权结构,也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是合法合规的常见筹资方式之一,融得资金主要用于项目投资及股权投资。”此外,王中军还表示,“华谊的股权质押是有周期性可循,并无‘突然’一说。”尽管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上市公司大股东将手中股权几乎全部质押,对投资者而言又将意味着什么?

 

A股近98%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

影视公司质押股权已成“常态”?

 

所谓“股权质押”,就是指公司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手段。据统计,当前A股质押比例小于10%的上市公司有1623家,占比47.14%;质押比例在10%-30%之间的上市公司有1068家,占比31.02%;而质押比例超50%的上市公司则有129家,占比3.75%;质押比例超过70%的上市公司,为个位数。这些公司集中分布在医*、传媒、地产和化工行业。

 

截至5月18日,A股共有3443家公司股权存在质押,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97.86%,可谓“无股不押”。而这种操作手段,在影视传媒类公司当中更是堪称“常态”。在民生银行去年统计的股权质押濒临爆仓的上市公司中,传媒类占据了10席之多。包括,当代东方、暴风集团、印记传媒,北京文化,奥飞娱乐,新文化集团,中南文化、汉鼎宇佑、幸福蓝海等行业知名的影视传媒类企业都是股权质押的“常客”。

因此,华谊兄弟质押股权这件事并不新鲜,用王中军的话来说,“甚至是有周期性可循的”。

 

据凤凰财经报道,华谊兄弟于2009年上市。王中军、王中磊二人2011年首次质押,后逐渐频繁。2011年、2012年各发质押、解押通告1次,2013年发通告5次,2014年有8次,2015年有11起,2016年有7次,2017年有11次,2018年有6次。期间同样存在高质押比例情况,2013年4月王忠军质押比例高达82%。到了2013年4月24日,王忠军则赎回了自己32.9%的股本,并在次日再次质押23.91%股本。

此外,数据显示华谊公司的每次质押,基本都能在2年内赎回。公司最近一次发布的公告也表明,今年6月1日、6月4日,王忠磊将去年质押的两笔股份解除质押,合计2198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2.8%。与此同时,王中军、王中磊二人所持的公司股份一直较为稳定,并未发生大规模减持的情况。2011年起,王忠军持股约在23%—26%之间,王忠磊持股约在8%左右。

 

“质押股权”背后暗含爆仓危机,

影视公司为何甘愿以身犯险?

 

让人好奇的是,广大上市公司为何偏爱“股权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这当中影视传媒类又为何尤其突出?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一般可以通过增发、配股来融资,但需要证监会批准、中介机构推荐,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相对而言,股权质押的方式更加便捷,不仅能省去中间的流程,更可以在不稀释控制权的前提下,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因此近两年备受上市公司追捧,A股股权质押规模也呈上升趋势。

而对于影视传媒公司而言,他们属于轻资产行业,估值泡沫相对较大,多数更愿意保持账面上的现金储备,而选择用质押套现来做项目。另外,也和电影行业自身特点有关,账期长、成本高,且项目播出上映后很久才能收到票房和购片成本,因此资金回笼困难,很难连续产出作品。而股权质押的操作方法,恰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但值得注意的是,股权质押的看似简便的操作背后,同样暗含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在当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市场利率全面上行,经济预期偏弱,叠加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条件收紧,当股价下跌触发警戒线和平仓线,就会引发市场恐慌抛售,进而又会形成***性循环,导致更多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要知道,自去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大股东拉响“爆仓”警报已经愈加频繁。

 

从当代东方第一大股东“当代文化”质押其100%股权、欢瑞世纪发布重磅消息因控股股东质押股票触及平仓线而停牌,到暴风集团CEO冯鑫去年4月份平均每周都会质押一次股权。这种看似“简便”的融资方式,已经逐渐反噬。更有甚者,大股东面临爆仓,公司控制人易主,直接威胁但到公司的稳健经营。

因此,一些质押比例较高的个股,尤其是陷入经营困境或处于调整周期的上市公司,仍被市场视为重点“雷区”。

 

摘牌“电影龙头”的华谊兄弟,

会成为下一个“前车之鉴”吗?

 

乐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前,乐视网实际控制人贾跃亭持有的公司股票100%被全部冻结,并且所持有公司股票质押率近100%。若贾跃亭无法偿还前述冻结和质押所涉及的债务本金和利息,前述冻结股权存在部分被强制执行的风险,乐视网面临实际控制人变更的风险。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贾跃亭从2011年开始,就通过质押股权的方式为上市公司融资,前后共进行了33笔交易,几乎质押了他在乐视网的所有股份。

然而,与华谊不同,乐视网运营过程中资金面临巨大缺口,一度供血不足,且乐视网本身又无显著的回血能力,因此完成最后的崩盘*面也在意料之中。但华谊方面,尽管自从2014年宣布“去电影化”之后,业绩大不如前、艺人资源分崩离析,甚至摘下影视“龙头”的桂冠,被光线、博纳、万达等企业赶超,但仍通过投资掌趣科技、银汉科技,绑定艺人壳公司、建设电影小镇等项目,让自己处于盈利状态。

 

 

由此看来,华谊的现金流还是很健康的,距离“乐视”还有一定的距离。

 

尽管如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华谊仍需谨慎。要知道,高比例股权质押的公司股价往往更为敏感,高质押比例股票更易面临流动性风险,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则会直接使其股价承压,甚至会造成股价的闪崩或暴跌。因此投资者应该警惕、规避高比例质押个股。归根结底,企业要想撑起市值,还是要依靠内生动力做强主营业务,这样实实在在地提升股价才是硬道理。

END

质押是怎么回事?如果某公司质押了其所持股票,那么这个股票是上涨还是下跌?

质押就是该公司将其所持有的股票抵押给银行作为将来归还贷款的担保。票据的抵押就被称作质押。抛开其他因素,股票质押的信息只要一经披露,短期内,该股一般都会下跌。因为股票一旦被质押,就会存在更多未知变数。当该公司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有可能抛售股票以变现收回贷款。

股权质押了对该股影响

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因为股权质押是股东的事情,与上市公司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股东的股权由谁来控制不影响上市公司。但市场上会拿此做些文章,因为股东质押说明股东本身的财务上有些困难或问题,继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形象或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而影响股票价格。总之,没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祝你好运。

股东质押股份是什么意思,股份质押是好事还是坏事

就是把股权质压给公司以换取其它利益,无所谓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