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道

首页 > 投资知识

投资知识

发行h股股票失败是利空吗(港股暴跌怎么回事?)

2024-02-28 15:46:20 投资知识

港股暴跌怎么回事?

大家好!我是行者,专注于财经领域,有金融投资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行者都会尽快回复大家。下面是行者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梁振英发言称不要低估中央处理***问题的决心。***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高智商,并且条件很好的孩子,但是孩子就算再优质,在本性上还是要听妈妈的话的!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议程公布,会议将审议《关于建立健全***特区维护***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决定(草案)》议案。当晚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业遂表示,d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治理体系,是完全必要的。

不少专家都表示,此举乃明智之举。何君尧对媒体表示,中央依据《基本法》第18条的有关规定处理针对***的***安全事务,在合法性上完全没有问题。他同时认为,如果由***来立法的话,立法的节奏更容易把握,时间也相对比较充裕。而且这么做也体现了中央对***的呵护。

只有一个平安,和谐的***,才有利于***居民,才有利于***的发展。所以,坚决支持***的政策!

所以,内资这方面操作就非常正确了:

从内资角度来看,今天南向资金爆买25亿元,已是连续第九天净流入,似乎看好后续进程。大概率来讲,今天出逃的资本主力就是外资机构了。有点可笑。

仅仅是完善一国两制的治理体系,就让一些外资臆想成***可能变得不自由,然后资金出逃港股。可见,这些资本主义的纸老虎是多么可笑。

不过,话说回来,资本市场就是这样,当一则消息出来的时候,如果主观上感觉利空于资本市场,那就先出来观望。后续如果消息是利好的,再进入也无妨。所以,作为炒股的人来说,可以理解,是正常操作。

而让人惊讶的是,港股居然跌了这么多,我复盘看了一下,好像近几年都没有这么大的跌幅,并且还是在底部区域。有点惨惨呀。同时还带崩了A股。

港股地产、金融、消费、科技、医*跌幅较大。

地产是由于两会期间,有**工作报告强调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即勒紧裤腰过日子;再比如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意味着经济没有了托底;再者,放水倾向不强,强力刺激也不太可能。

而金融,消费,也和上述报告相关,对于后面的经济走势资本也开始迷茫。消费不力,地产无力,所以,资金也观望。

这仅仅是报告,并且主张的是**内紧,并不是全民紧缩。这一点,要区分明显。把铺张的钱拿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多好呀。

新基建已经开工,全民消费刺激也会慢慢出台,新能源汽车还要大力上马!经济虽然严峻,但是我们d内部在紧缩,外部在想办法!可谓是为经济操碎了心。

所以,我们更应当对***的经济恢复有信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加油吧!

A股转H股是什么意思

根据***股市以及在***上市的存托凭证的表现,一旦这两种股票可以互换,价差将消失。此举将对H股有积极影响,同时对A股是巨大利空,尤其是A股流通盘较小的大盘股,受股份转换的影响更大,甚至是灾难性的。

如何看待5月22日港股暴跌?

5月22日,港股低开低走,恒生指数开盘跌2.2%,午后跌幅扩大,并且失守23000点重关口,收盘跌幅5.56%,报收22930.14点,港股这个跌幅据说是200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个力度可够大的。

为何跌幅会如此之大呢?个人认为有两大原因:

一是跟随A股走势。两会召开,工作报告内容披露后,一些市场预期的利好都没有出现,A股开始下跌,当然这其实也是老传统了,但是今年的经济目标都不设,这说明经济下跌没有托底,绝对属于重磅利空了,所以A股走势很差,H股自然也不能幸免,只能跟着一起跌了。

二是***方案的出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议程公布,会议将审议《关于建立健全***特区维护***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决定(草案)》议案。这个法案凸显了中央解决***问题的决心,但是市场的解读却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一小撮敌对势力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样一来,就给***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加上***经济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所以H股就没有选择,只能继续下跌了。

但是个人认为两会此时宣布这个方案时机把握的非常好,因为***那边也在搞涉港法案,完全可以在关键时刻发动对港股的打击,因此港股此时下跌未必是坏事。

欢迎关注和点赞,一起交流投资和理财经验。

终止非公开发行股票,是利空还是利好消息

一般来说是利空消息,除非有其它渠道的资金补充,比喻大股东增资,有捐赠等。想要判断是利好还是利空,得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非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只针对特定少数人进行股票发售,而不采取公开的募集行为,因此也被称为“私募”...

咋回事呢?北上资金放着便宜30%的银行H股不买,偏要舍近求远疯抢A股

作为一名面试官,大爷我上周参加了一轮应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

在前期通过笔试筛选出来的10位毕业生中,有一位来自某名校的金融硕士研究生的简历让我感到非常满意,他对于证券市场的热情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让我几乎就认定这正是我们想要找的人。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走进面试室的方式也与众不同:披着高仿的巴宝莉米色风衣外套,提着高仿的宝缇嘉灰色公文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推开门就信心满满地向在座的各位面试官问好,毕恭毕敬地用双手把纸质简历递给大家……这个90后的年轻人长得也很帅,说真的,我都准备直接说OK的了,但是,为了体现我们招聘工作的严肃性,我还是按照程序问了他几个问题。

我问他自己炒过股吗?他颇为得意地回答,2017年用4万块钱的本金赚到了2万,收益率超过绝大多数基金经理。

我问他假如自己是一名证券投资顾问,2018年将向客户推荐什么股票?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买银行股肯定可以赚一倍!理由何在?回答是:投资界的大佬们都这么说啦!你这么看好银行股,会推荐客户买H股吗?回答很干脆:肯定不会啦!H股太贵啦,比如工商银行,A股是7块3,H股是7块4呢……

我留意到其他面试官的脸色跟大爷我一样,从最初的灿烂开始渐渐变得黯淡。不过,我倒是对这位可爱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人家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人民币,没有其他货币。

莫非,这次咱大A银行股遇到了“真爱”了?在沪深港股市场实现互联互通之后,如果说有A股市场热衷于投资金融股的高净值客户不懂“南下”买H股是由于真不知道按汇率折算后的H股比A股要便宜很多的话,那么,那些代表价值投资的“北上资金”放着眼皮底下打了7折、8折的“内险股”、“内银股”不买,却热情高涨地北上疯抢A股就让人感觉悬念丛生了。

历史是正在发生的一切。然而,创造历史的一代人,是否已经到来?是的,他们就要上天了,他们是一群银行股。

刺激大象狂舞的力量既来自国内去年买大蓝筹赚得盆满钵满的机构投资者,也来自体量庞大、动机诡异的“北上资金”。

这些超级彪悍的境外资金不仅横扫茅台、格力、美的这类纯A股公司股票,同样也弃低(H股)就高(A股)疯狂北上买入A+H股中的保险与银行A股。造成A股银行股开年以来连续上涨,19个交易日涨幅接近30%。

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继茅台市值超过路易威登成为全球第一奢侈品公司之后,工行超过摩根大通成为全球最大市值商业银行,坐实了宇宙行的名号。建设银行好像挺不服气的,也狂拉了一周,大有奋起直追之势。

只是,这回“宇宙第一”宝座能坐多久?

曾以存款总量、盈利规模等指标获称“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银行,以总市值规模再次夺得了这一称号。上周工行A股股价狂飙突进,一度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达2.67万亿元,超过摩根大通的3967亿美元(约合2.54万亿元人民币),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行。

早在2006年,工行改制上市后出现跳跃式发展,并在2007年我大A的那波超级大牛市中首次超过花旗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在此后的一级资本、净利润规模等全球范围的银行排名中,工行也相继问鼎榜首。

然而,工行的市值霸主地位总是风雨飘摇,一再旁落。比如2013年,受流动性紧张、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因素影响,银行板块集体沉沦,工行A股盘面甚至一度出现12连阴的罕见弱势。反观大洋彼岸的***股市则屡创新高,在两个市场的相向而行中,富国银行、摩根大通弯道超车,市值相继超过了工行。

让人略感不安的是,2007年的那波大牛市正是在出现了大象狂舞的疯狂场面、尤其是工行市值成为全球第一之后戛然而止的。

这次茅台也成了全球奢侈品公司的市值第一,这忽然降临的幸福,会不会又是梦一场?

银行股一发癫,我就条件反射般地猛掐自己的大腿,看看是不是真的。不过,还是葛优说得在理,什么事最好还是悠着点,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2018开*还是延续去年的两极分化风格,漂亮50一再创新高,该死3000迭创新低,被主力资金“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脚”,题材股动辄玩闪崩。人生就是这样,有欢笑也有泪水。一部分人主要负责欢笑,另一部分人主要负责泪水。

于是有多位财经界的大咖宣称“A股港股化正在进行时”,只须两到三年,这个过程就会完成,到时候A股可能仙股遍地。

如果把A股港股化趋势简单描述为两地投资理念的趋同,那么,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简单。

两个市场的文化、交易制度与规则、投资者结构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怎么可能会在两三年内接轨?

就拿新股发行制度来说,刚刚发生7家上会6家被否的“惨案”,你们说A股离注册制近了还是远了?

***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可以说是多如恒河沙数,从完全没有限制的股指期货、期权、牛熊证、裸做空、高杠杆……你能想到的玩法,那里应有尽有。

而A股在金融创新方面受到了越来越严厉的监管约束,金融产品创新步调不是变快了而是几乎停滞了,因为金融去杠杆防风险是目前的主旋律。

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沪深港股互通之后,两地市场分割的*面有所改变,资金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投资者买卖对方市场的股票成为了可能。这就是A股港股化论调的现实基础。

然而,两地市场互通之后,北上(***资金买A股)资金十分活跃,而南下(内地资金买港股)却相对冷淡。这说明内地投资者去买便宜港股的意愿与行为都不如想象的那么强烈。

按理说,A股与港股实行交易互通之后,长期以来A/H股的高溢价就失去了理由(这之前,两个市场***存在,不能互通,还有就是外汇管制,资金出不去),特别是港股已经创下十年历史新高之后,A/H股的溢价应该快速收窄才符合逻辑吧?

当然,中小创个股的估值确实有向***股市靠近的趋势。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大盘蓝筹股的A/H股溢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提升。

如果恰如分析师预期,A股港股化是一个大趋势,那么,很难解释大蓝筹股的溢价率为毛会大幅提升?在金融板块H股明显折价30%以上的情况下,***资金积极北上买“贵”货,而内地资金却裹足不前,懒得跑去捡“便宜”又为哪般?

可见,A股市场走向成熟,学港股完全是找错了老师。

不要只看中小创暴跌就喊A股港股化开始了,而对于A/H越来越大的差距视而不见。市值与交易量比较小的A+H公司也许不具有代表性,就拿去年涨幅翻倍的银行与保险来说,中信银行的A股对H股溢价高达38.44%,建设银行A股对H股溢价31.13%,宇宙第一工商银行A股对H股溢价23.73%,***人寿A股对H股溢价44.63%,新华保险A股对H股溢价43.37%……亲们,不要以为春节期间的***只有LV、BV、Chanel打折哦,H股便宜得简直跟挥泪大甩卖差不多。

这就存在一个悖论:既然A股港股化是大势所趋,为毛金融股为代表的大蓝筹A股却与H股差距越拉越大?难道是题材股港股化,蓝筹股A股化?

经常有投资者问程大爷,买入金融股的逻辑是什么?大爷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他解释买大盘股的逻辑是这样子滴:

第一,如果它们业绩好估值很低,对H股大幅折价,但是就是长期趴着不动,就像***平安2017年5月份之前表现的那样,那么,它不涨的逻辑就是:因为炒A股得非常势利,谁钱多就得跟谁跑,金融股盘子太大了,股价没有刺激因素,市场存量资金博弈,炒不动!

第二,如果流动性收紧,A/H股溢价高达30%以上,监管刀刀见血,行业利空不断,就像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造假丑闻曝出,大盘银行股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群体爆发,上演大象狂舞的一幕。那么,这时候的逻辑就是:利空出来是利好!既然这么大的金融丑闻都敢让公开曝光了,说明有关部门对银行风险已经心中有数,不确定性一旦被确定了,就是重大利好啊!

所以,当市场看到浦发的罚单下来了,4.62个亿,比因“侨兴债事件”而被处罚的广发银行的罚单要小得多,反倒松了一口气。要知道,浦发成都分行涉案金额要大得多,为了掩盖不良,这家分行给七家企业集团的2010个“壳公司”授信1655笔,合计1600亿元,目前已显现风险865亿元,计提坏账百亿。

浦发、广发这两件事,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掩盖不良。掩饰了多年,为什么现在都玩不下去了,从广东到柳州银行到成都再到哈尔滨,一个个风险事故都爆发了。因为货币、信贷洪水再也撑不住了,在严厉监管之下,洪水逐渐被高墙围堵起来,于是,很多人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裸泳。

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单看各家银行的数据,盈利都挺漂亮,但是一些行的不良都陆陆续续增加了。例如浦发银行,2017年3季度不良余额达72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07亿元,增加额超过了2016年全年新增规模。

不过,卖方分析师们倒是信心满满,他们为银行股的暴涨找到了新的理由,一致认为2018年以来驱动银行的核心因素不是估值而是业绩。

由于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推动上游资源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银行坏账的积病多年的领域开始出现改善。此外,自2016年以来全球货币政策进入拐点,叠加国内的去杠杆政策,市场利率快速攀升,银行净息差自2016年以来触底回升,业绩增速进入拐点。当然,最最重要的是,2017年以来市场风格集中在龙头白马,以大为美,金融龙头更是受到超级资金狂热追捧。

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由于客户资源相对集中于供给侧改革受益的大型企业,且在金融去杠杆中所受影响最小,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弹性,涨势更加凶猛。

历史上银行股跑赢市场共只有四次,分别为2006-2008年、2009-2010年、2012-2013年以及2014年,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可以发现,银行板块与M1密切相关,M1大的边际变化是判断银行板块机会的重要参考系。然而,M1和银行板块表现的相关性在2016年以后逐步失效,核心原因可能是高基数效应下M1的同比变动不再反映经济活动的变化。

有分析师认为银行将是2018年宏观变化的受益者,因为它们是通胀下的息差回归与利润向中下游再分配的受益者,再加上通胀以及利率环境将有利于银行净息差的上升并提振股价。从数据端来看,银行净息差已企稳回升,此外,金融去杠杆下企业存款从金融理财回流实体投资以及居民部门存款活期化的迹象也与2007年净息差上升的行情颇为相似。通胀的上升使得产业链利润结构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在银行主要资产端客户仍以中游企业为主的情况下,中下游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改善为银行坏账率和隐含坏账率的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投资者纠结的是,涨这么多了,银行股还可以买吗?

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银行股到底值不值得买?

二是这个价位买贵不贵?

我只能说,同样的东西,A股比H股贵了30%,那么H股相比A股要值得买,H股相比A股不算贵。

按照查理·芒格的投资原则,价值投资的正道就是“以公道的价格买入高品质的公司”。

这里也有两个问题:

一是何谓“公道的价格”?

二是何谓“高品质”的公司?

在大爷我看来,这两样东西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或许都是一种经验值,正因为如此,真正成熟的投资者是需要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是完全听从“权威”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判断,或者“随行就市”,听从市场情绪的波动而上下浮动自己的标准。

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标准”:

以短期股价的涨跌来判断“股价是否公道”和“是不是高品质公司”,而可悲的是,这样的标准似乎一直大行其道,以A股市场最近这一年以来的蓝筹股大牛市来说吧,当一家公司比如***平安的股票价格一直徘徊在30元左右的时候,投资者对它的“品质”判断为“还行”,跟腾讯与阿里这样的科技巨头相比,那当然是没法相提并论的,至于股价是否“公道”,30元盘了两年,基本上反映了市场对其股价的一个基本判断:“这个价格差不多吧?业绩增长也不是大幅超预期!”

然而,当***平安股价半年翻了一倍多到达80多元后,从机构到散户开始狂热地“判断”***平安的股价还是被严重低估了,有的卖方分析师依据平安在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方面的布*甚至认为平安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了,认为它应该跟腾讯、阿里去比市值与估值。

以股价涨跌来判断一家公司品质的标准总是给人以本末倒置的感觉,这就好比是:一月份王二狗同志还是“王科长”,大家都认为其能力与人品尚可,但也没有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到了二月份,“王科”忽然时来运转,被破格提拔为副厅级调研员(大爷我这是纯属虚构,请不要当真去组织部门举报王二狗同志的破格提拔问题),大家忽然发现王二狗同志是一个旷世奇才,而且品德高尚,在群众(散户)的推荐与上级领导(机构)的赏识之下,王二狗同志的职位晋升之路如同搭上了火箭,到了三月份,“王厅”快速拉升,创下“王部”的历史新高,于是,大家对王二狗同志人品的评价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总之,简直可以比肩古今完人了。到了四月份,一份“权威发布”宣布“又打一虎”,王二狗同志由于伪造学历、虚构履历、冒充某***领导人孙子等问题被拿下,大家对他的人品又重新定位,王二狗被归于“不齿于人类的狗***堆”了。

所以说,成功的投资者需要有随机应变的敏锐,更需要有坚持原则的定力。生于1949年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是全世界顶级投资家之一,他笃信自己的成功并非天赋使然,而是他从失败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应该坚定奉行的一套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如果你花了一点时间去归纳这些屈指可数的顶级投资家的特质的话,你就会发现,他们都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一类人,甚至有可能就是一些普通人,但是,跟一般的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限性,他们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都不是从“我肯定是对的”而是从“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瑞·达利欧语)出发,做好了一旦我出错了我该怎么做的应对策略,保持谦卑,保持敬畏之心,尽量避免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改变理性客观的原则。

查理·芒格总是不断提醒自己,凡事都要反过来想想。这其实也是对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做好准备。

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开篇就宣称自己是一个“愚人”,这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吃惊,全球顶级的投资家都说自己是个愚人,这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对资本市场“略懂”的分析师们情何以堪?

瑞说这话可不是客套,他解释说:相对于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真正知道的并没有多少。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该怎么做。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

许多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会依赖卖方研究报告或者某个投资界的大咖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标准,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既轻松又实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瑞·达利欧现身说法,认为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性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目标和性格的原则。尽管使用他人的原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不假思索地采用他人的原则有可能将你置于风险之中:你的行为方式将与你的目标和性格不符。另外,相对于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也许是有限的,承认这一点是明智的。

***思考是一种值得固守的人生态度,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你不可避免地会犯很多错误,经历很多痛苦的失败,但是,如果你能从错误中总结出自己的原则,使自己免于再犯同种类型的错误,那么,这样的失败就是一种“正确的失败”。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两个认知障碍,即自我意识和思维盲区,这让你以客观的态度看到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变得更加不容易。

所以,最高效的思考应该是缓慢的,因为在生活与投资中我们永远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而你做出选择的方式将反映你的原则。最糟糕的情况是你很虚假,那样的话,你就会失去自尊和别人的信任,所以,你必须清楚自己的原则,不要摇摆,不怀疑,并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昨晚偶然读到青年作家双雪涛的一段话,颇有共鸣:“我不是那么乐观,有时候偏于保守……所有缓慢的、低效的东西,都在这个时代被边缘化。苏格拉底如果在这个时代,他的出路是去做直播(有奖答题赢取百万大奖?)。”

然而,所有禁得起时间检验的成功者总是少数派:“我希望有志青年不要在某种自由里被分解。无论哪一代人,真理都在少数派手里,不要因为是少数派,就心存恐惧。就算一艘轮船要翻倒,我们也要尽可能站在干干净净的甲板上。不能因为你要早起,黎明就得为你提前。”

非公开发行股票未通过是利好吗?

是利好

由我国来自境内股份公司发行的H股股票的上市交360问答易地是()

D

“精神病第一股”再向A股冲刺!曾喊出“***有1.8亿人患精神疾病”,H股股价上市次日即巅峰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

曾首发被否、号称“精神病第一股”、并在港股招股书中表示“***现时有超过1.8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康宁医院,在时隔两年多后,再次向A股发起冲刺!

日前,浙江证监*官网披露康宁医院的辅导备案文件,国泰君安对其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予以辅导。

来源:浙江证监*

据公开信息,这已经是康宁医院时隔2年多后,二度冲刺A股IPO。

此前,康宁医院在港股的招股书中披露,“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现时有超过1.8亿人患有精神疾病。”这一数据引起广泛讨论,并让这支“精神病第一股”广为人知,后因种种原因,其在A股的IPO进程终止。如今,康宁医院再度冲刺A股,如果此次冲击成功,将形成“A+H”的资本布*。

2018年A股首发被否

康宁医院的A股征程最初起始于2016年7月,当时,中信建投任其辅导机构。

2017年3月和7月,康宁医院因更换法律顾问和签字律师离职等原因两次中止审核,直至同年12月,康宁医院才重新启动A股IPO。不过,2018年1月,第十七届发审委未通过康宁医院的首发申请,康宁医院闯关失败。

来源:证监会

为何未能过会?从发审委的询问来看,康宁医院在同业竞争、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关联方与关联交易、工业物业改为医疗用途、房地产投资等方面存在疑问。

具体来看,康宁医院通过管理输出方式向多家精神专科医院、以精神康复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和精神科科室提供管理服务。对此,发审委发问:为何所管理医院未列入合并范围?向其提供资金、收取管理服务费用是否属于分红的行为,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涉及科室承包、租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此外,康宁医院与关联方存在关联交易情况,同时注销或转让了部分关联方。发审委要求说明是否存在关联方替发行人承担成本、费用以及其他向发行人输送利益的情形。

来源:公司财报

中证君发现,在康宁医院2020年中报中,康宁医院称继续通过投资联营企以及提供医院管理服务以扩张其医疗网络,2020年上半年其管理服务收入为1126.34万元。

上半年实现营收近5亿元

根据浙江省证监*披露的文件,康宁医院成立于1996年2月7日,2014年10月15日设立股份公司,注册资本7550万元,主营业务为面向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专科医疗服务,此外,还拥有温州康宁司法鉴定所,提供司法鉴定业务,其主要职能为确定精神状况、确定法律行为能力、确定法律关系、评定精神残疾等级、鉴定心理残疾以及就保外就医确定心理残疾。

 

身兼康宁医院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及法人等职务的管伟立直接持有康宁医院1835.0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4.31%;其配偶王莲月直接持有公司379.4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03%。二人合计持有公司29.34%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此次康宁医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 

根据其2017年披露的招股书,2014年-2016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96亿元、3.44亿元、4.15亿元及2.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119.86万元、5162.19万元、6555.10万元及3030.55万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2017年12月15日申报稿

募集资金拟用于苍南康宁医院搬迁扩建项目、平阳康宁医院新建项目以及温州康宁医院培训中心项目,拟投入募资金额共1.93亿元。

在招股书里,康宁医院也提示了公共医疗保险支付金额较高、经营区域集中于浙江省、单家医院收入占比较高等风险,公司旗下的旗舰医院温州康宁医院,2014-2016年及2017年1-6月销售*品和诊疗及其他医疗服务收入占当期公司同类目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5.34%、70.76%、67.91%和61.55%。

根据康宁医院港股9月29日披露的2020年中期报告,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65亿元(未经审核),2019年全年实现营收3.79亿港元(未经审核),增长22.8%;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890万元,2019年全年为4554万元。

来源:公司港股公告

今年上半年,公司自有医院运营收入为4.3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1.8%;自有医院住院平均每床日开支有所增长,带动自有医院毛利率增加至26.3%,2019年上半年为22.3%;公司整体毛利增加至1.2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39.4%。

半年报披露,医院业务呈稳定增长是因为2016年开业的医院业务日渐成熟,新医院业务处于快速爬升阶段;温州康宁医院精神疾病轻症患者和中高端患者比例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唯有北京怡宁医院受因疫情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而业务量有所减少。

H股股价上市次日即达巅峰

其实,康宁医院早已登陆资本市场,其于2015年11月在港股上市。

虽然是“精神病第一股”,但康宁医院并没有得到资本的青睐。数据显示,上市至今,康宁医院股价已跌去近4成,且股价上市次日即巅峰。

来源:Wind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以来,康宁医院还屡遭机构投资者减持。其中,BaringsLLC是最大的“空头”。

来源:Wind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BaringsLLC共减持康宁医院高达10次,其中,7月7日、23日、24日分別减持13.06万股、13.01万股、12.83万股,是单笔减持数量最大的三次。

不过,近来,康宁医院股价有所反弹,最近35个交易日(8月21日-10月12日,13日停牌)累计涨幅为60%。股价的回升,或与康宁医院业绩和经营状况有关。

此前,康宁医院公布未经审核的半年度业绩公告,该公司归母净利润3641万元,同比下降30.1%。公告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由于2019年同期存在因追加投资产生的已投股权处置收益人民币2620万元,终止确认燕郊辅仁医院管理合约权利产生的收益人民币1330万元以及投入廊坊怡宁医院和四会康宁医院的装修工程报废产生的***失人民币480万元。如不包括2019年上述一次性影响,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09.9%。

康宁医院10月6日晚又公告称,今年前三季,该公司住院床日数163.64万,同比增长21%,门诊人次数目20.16万,同比增长22.6%。第三季度,住院床日数60.6万,同比增长22.8%,门诊人次数目7.58万,同比增加29.6%。

编辑:王寅 

推荐阅读

➤格力电器大手笔!拟再回购股份不超60亿元,今年已回购近52亿元

➤开*先声夺人!私募乐观研判10月A股行情,这些机会值得关注

➤什么情况?3100亿市值大牛股突遭利空,第二大股东要减持

➤12万投资者注意!忘记这个操作,***失11%

戳!

股票定增失败是利好还是利空

定增失败偏利空,定增相当于有大机构增持股票,大概率会积极地推动股价上涨,若定增成功后上市公司也会更多的资金进行科研或者收购其他公司等,所以定增失败偏利空。定增是指向特定的投资者(大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发行股票筹集资...

请问;金风科技A股要发行H股上市,这对A股的近期会有什么影响???

利空。1、除金融股以外,a股价格普遍比h股高,所以h股的发行价不会高于a股价格,对a股股价形成压力;2、发行h股,增加总股本,会摊薄每股收益,对股价也是不利的,募集的资金投资项目短期2、3年内是不会看到利润的,所以这种摊薄利润也会持续几年,直到新项目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