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道

首页 > 投资知识

投资知识

19年一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一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2024-02-19 11:14:47 投资知识

一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1美元=6.6534人民币元汇率数据由和讯外汇提供,更新时间:2010-12-10

我们的房子过剩了吗?1美元=19.77元人民币?这判断不靠谱

深度丨***住房总量估算:我们的房子过剩了吗?

如是金融研究院 朱振鑫 杨芹芹如果把***的房地产市场比作一个水池,过去十年这个水池的水位持续快速上升,也就是说***的住房存量大幅增长。原因很简单,因为水池进水的速度一直大于出水的速度,也就是说每年新建的房子一直大于新卖出的房子,甚至连最火的2017年也不例外(新开工17.9亿平,新销售16.9亿平)。过去水位上升没有问题,因为水池是空的,但如果水池满了,再持续进水就可能爆发风险。那么问题来了,***房地产市场这个大水池现在水位有多高?***住房过剩了吗? 

这是一个很重要但也很复杂的问题。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住房体系和产权结构十分混乱,关于整体住房存量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现有数据大多存在缺陷。我们这篇报告将系统梳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并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进行估算,力求厘清***住房总量,并与国际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住房是否过剩。

一、透视***城市住房供应体系:我们身边的四大类住房

厘清***有多少住房首先要搞清***的住房供应体系。***特色的住房供应体系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多为宅基地自建房,城镇则以商品房为主,两条线并存。过去大部分人住在农村,但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未来的住房体系一定是以城镇住房为主,平时我们所说的房价也主要指城镇住房,因此本文将以城镇住房作为研究标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梳理一下现有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搞清楚城镇住房的各种类型。经过多轮市场化改革,除了历史遗留的已购公房,我国基本确立了以商品房为主、保障性住房为辅的城镇住房供应制度,还有不太合法、屡禁不止的小产权房作为补充。

图表1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目前这套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源自1994年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4年之前,城镇住房主要是计划分配的公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福利分房。公房主要由**、企业、军队兴建,私房极少,基本被取消。福利分房产生了很多问题。1985年***对城镇住房调查结果显示,人均住房面积仅2-4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

1994年房改之后,城镇住房体系进入新时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已购公房、商品房、保障房和小产权房四大类并存的格*。

第一类是已购公房。房改之前的存量住房,也就是单位分配的公房参加房改逐渐商品化,职工通过工龄折算,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已建公房,根据建设主体可分为央产房、军产房、房改房等,现统称为已购公房。

图表2 已购公房分类

第二类是商品房。商品房是目前增量住房的主要形式,也是大部分市场化置业者的首选。优势在于产权清晰完整可进行市场化自由交易,相对规范,而且种类丰富可满足各类收入家庭居住需求。既有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也有面向高收入家庭的别墅、中高收入家庭的高级公寓等非普通商品住房。具体可从容积率、建筑面积、成交价格三方面进行区分,普通商品住房的容积率在1.0(含)以上、建筑面积在140平方米(含)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不超过最高限,原则上低于所在区域平均交易价格的1.2倍。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特有的自住型商品住房,用于满足自住性、改善性需求,具有政策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双重属性,有多个明显的限定:一是销售对象限定,仅限于名下无房或仅有一套住房的京籍家庭以及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且名下无房的非京籍家庭,单身人士须年满25周岁,需要**事先审核购房资格;二是销售价格限定,价格比同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低30%左右;三是建筑面积限定,套型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四是转让交易限定,自住型商品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转让。满5年后交易,应缴纳收益的30%,用于交纳土地等价款。自住型商品住房由于价格优势,受到刚需族的热捧,如位于朝阳区东坝单的金隅汇景苑项目,均价为2.2万元,而周边商品房价格高达4万左右,162套房吸引超过14万户申购,成功率仅为0.12%,竞争异常激烈。

第三类是保障房。保障房是与商品房相对的概念,采用半市场化或非完全市场化运作,以社会公共服务属性为主同时兼顾商品属性,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住房需求,而不是交易流通。自1994年***提出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体系,采取出售和租赁的方式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我国保障性住房种类不断扩充,逐渐丰富。由最初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种逐渐扩展为廉租房、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共有产权房、棚改房等多种类型,在限价格、限对象、限标准共性上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特点。

图表3  各类保障性住房对比分析

图表4 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第四类是小产权房。***城镇住房体系下的一种畸形产物,历来就有,但并不是明确的法律概念,是实践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本质是无产权的违法建筑,违反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相关政策,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非法出售给城镇居民。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原住民筹资自建;二是村集体组织统建;三是开发商未经报批擅自建设。小产权房既无土地使用证,土地使用权归集体所有,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又无预售许可证,无法交易流通,仅有部分具有乡**或者村委会颁发的绿本产权证,不如***房管部门颁发的红本产权证那样产权清晰,无法办理合同备案和银行按揭贷款,使得交易受限,市场化程度较低。即使有此不足,有关部门也明确规定建设、买卖小产权房属于违法行为,严令禁止,但由于商品房价格持续大幅攀升、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滞后,小产权房凭借其价格优势(通常售价为同等条件商品房售价的30%-50%),成为不少购房者退而求其次的重要选择。即使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深圳,大约一半的建筑面积是小产权房,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小产权房内。

图表5 小产权房发展历程

二、现有城镇住房统计口径梳理:四大类数据各有千秋

我国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住房普查,所以无论是统计*还是住建部都缺乏全面的住房统计数据。目前针对全国城镇住房供应总量有四类数据:一是统计*公布的人均建筑面积,结合人口数据可计算出城镇住房建筑总量超过290亿平方米,但这一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样本数量为16万户,但具体的分布无从知晓,导致城镇住房建筑总量十分模糊,无法明确其统计范围,难以说明小产权是否包含其中;二是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项下的住房竣工面积,理论上累加可得到城镇住房面积,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尤其是房改之前各类存量住房数据缺失;三是统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住房数据,通过“以人查房”的方式获得,相对较为完整,但只有2010年数据,至今还未进行新一轮的人口普查;四是住建部《2005年城市房屋概况统计公报》中的全国城镇住房建筑面积为107.69亿平方米,但此后并未更新,且统计口径较小,只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等较为狭义的住房。

综上所述,现有的统计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住房情况,对于了解***居民总体居住情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都存在些许的不足,难以全面真实反映居民真实居住情况,主要归咎于以下三大原因:一是抽样调查不准。统计*人均建筑面积数据通过抽样样本计算而得,样本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可能存有偏差;二是统计范围不全。经过多次房改后,我国住房供应体系较为复杂,既有房改前的存量住房,如自建房、公房等,还有房改后的增量住房,如商品房、保障房,还有屡禁不止的小产权房,不少统计指标只包含部分,未能全部囊括;三是统计数据不新。不管是2005年的住建部统计公报还是2010年的“六普”数据距离现在都较为久远,无法体现最近年份的住房变化情况。

三、测算城镇住房供应总量:***到底有多少住房?

我们基于现有数据,将样本容量扩大,覆盖全国城镇住房,将研究范围扩展,涵盖各种类型住房,将统计数据更新,测算最近年份总量,以期更加真实反映全国城镇住房供应情况。

首先,选用统计*2010年“六普”数据的住房情况数据作为基数计算出2010年底城镇住房存量。选用“六普”数据的原因是该数据通过“以人查房”方式获得,涵盖各种类型和属性的房屋,既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建造的商品房、各类保障性住房,也包括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还包括自建房、原农村住房划转为城镇住房而产生的“农转城房”、小产权房等,数据质量最高,涵盖范围最广,数据最为可靠,净漏登率控制在0.12%以内。“六普”数据公布了城镇家庭户人口和城镇集体户人口两类城镇人口的户数和户均住房面积,可由此计算得到2010年底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6亿平方米。但有一点小小的不足,“六普”数据是入户调查得到的,未包括空置房。

然后,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项下的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计算2011-2017年城镇住房竣工面积增量。住房竣工面积数据来源为统计*,统计范围为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住房竣工面积和全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竣工面积。2010年之前公布全社会、城镇、农户三个口径的住房竣工面积指标,用全社会扣减城镇、农户可得到小产权面积,由于小产权多集中于城镇地区,因此,全社会住房竣工面积减去农户住房面积即可得到包含小产权房的广义城镇住房竣工面积。2011年后,统计*不再公布狭义的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直接公布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指标,将2011-2017年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累加后即可得到城镇住房竣工面积增量,最新的2017年统计年鉴中仅有2016年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数据,用2011-2016年的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平均增速估算出2017年的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为9.05亿平方米,累加后得到2011-2017年的城镇住房竣工面积增量为66.90亿平方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中未包含投资500万元以下的城镇自建房和“农转城房”,统计口径略微偏小。但考虑到2010年以后这部分占比较低,直接累加近似视为合理。

图表6 2011-2017年城镇住房竣工面积增量估算

注:2017年统计*数据暂未公布,由2011-2016年的平均增长率估算而来。

最后,将2010年城镇住房存量面积和2011-2017年城镇住房竣工面积增量加总后可得到城镇住房供应总量。如果不考虑空置住房,2010年城镇住房存量为196亿平方米,2011-2017年城镇新增住房67亿平方米,全国城镇住房总计263亿平方米,2017年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为8.13亿,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2.35平方米。

考虑空置率后,2010年城镇住房存量为23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住房总计298亿平方米,增加了35亿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6.65平方米,人均增加了4平方米,已超过住建部十三五规划的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达到小康社会住房标准。

四、对标全球人均住房面积:***住房过剩了吗?

2017年***人均住房面积中位数为65.03平方米(***普查*),2016年***人均住房面积为49.4平方米(***统计*),2014年德国人均住房面积为44.6平方米(德意志联邦统计*),2013年法国人均住房面积为40平方米(法国CGEDD报告),2014年芬兰人均住房面积为39.9平方米(芬兰统计*),2013年***人均住房面积为38.81平方米(***统计*),均高于***的36.65平方米。2016年韩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3.2平方米(韩国国土交通部《2016年居住实况调查》),2016年******人均居住面积约为15平方米(*****统计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由此可见,与大多数***和地区相比,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依旧偏低,基本住房需求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尤其是考虑到***特色的公摊面积后,这一差距将更为突出。目前各国住房面积算法不一样,大多数***地区计算的是实用面积或使用面积,国内房屋计算的是建筑面积,得房率仅为70%,转换为使用面积后,***实际人均住房面积仅为25.66平方米,依然偏低,不能说是过剩,未来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

五、城镇住房供给结构分析:总量还未过剩,细分市场仍有机会

一个总量数字并不能代表***住房市场的全貌。即便未来总量趋于饱和,也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就没有空间了。从城镇住房的结构来看,我们目前的住房体系还相对初级,真正市场化的商品房占比并不高,还有很多人没有住上高质量的商品房,这可能还足以再支撑房地产市场十几年。除此之外,已购公房的改造未来也是一个大的市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各类住房的前景:

第一,商品住房112亿平方米,是新增城镇住房的绝对主力,但存量占比仅为38%,还未到过剩的地步,未来还有空间。度量商品住房面积的指标较多,常见的有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在进行商品住房面积计算时我们选用的是竣工面积,因为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范围较广,只是表明行为的发起和进行,并不代表都能完成,存在停工缓建无法全额计入建筑面积的情形。销售面积包括未来完成交付的期房,而竣工面积是已经形成的存量,更具有代表性。将统计*公布的1981-2017年商品住房竣工面积累加即可得到我国城镇商品住房存量为112亿平方米,占比为37.58%,表明房改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商品房已成为我国城镇住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占比上看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第二,保障房72亿平方米,占比约为24%,作为城镇住房的补充总量已经不低,未来应该保持稳定,否则会挤占过多的市场用地,推高房价,背离保低端、促民生的初衷。保障房是基于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数据保障房覆盖率数据估算而来,保障房覆盖率即享受保障性住房和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户在城镇常住家庭户数占比。2010年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为7%-8%,2015年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为20%。保障房家庭户均居住面积约为85平方米,假定享受保障房家庭户均居住面积和城镇常住家庭户均居住面积相差不大,可通过2010年的城镇住房总量231亿平方米推算十一五末保障房累计总面积16亿平方米。十二五保障房全面提速,2015年底保障房累计总面积56亿平方米,年均增加8亿平方米,根据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房进展预测2016年和2017年的保障房增量,相加得到2017年城镇保障房累计面积为72亿平方米。可见,经过十二五加速期后,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总量规模快速增长,覆盖面迅速扩大,未来继续提速的空间有限。

图表7 2009-2015年城镇城镇保障房建设情况

图表8 2017年城镇保障房累计总面积估算

第三,小产权房约为73亿平方米,占比约为24%,未来如何处理其合法性是个棘手问题。2010年之前公布全社会、城镇、农户三个口径的住房竣工面积指标,用全社会扣减城镇、农户可得到小产权面积,将1995-2010年小产权房面积累加后为7.6亿平方米,相当于同期城镇住房竣工面积总量的8%,和全国工商联调研得出的数据基本一致。假定新增小产权房面积在同期城镇住房竣工面积总量中保持8%占比水平,可通过住房竣工面积(不含农户)指标倒推出各年的新增小产权房竣工面积,2008-2017年新增7亿小产权房。

据国土资源部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前,全国小产权房的面积已高达66亿平方米,加上新增的7亿小产权房,2017年城镇小产权房累计面积为73亿平方米,与保障房面积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小产权房总量较大,但从法律层面上看,小产权房并不合法,存在极大的法律风险。近年来,随着房价攀升,小产权房的价格优势使其在政策高压下顽强生存,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建设销售小产权房,但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其中的风险值得警惕。

第四,已购公房等房改存量住房约为41亿平方米,占比约为14%,未来这部分存量的改造升级也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通过总量扣减可得到已购公房面积等房改存量住房为41亿平方米,多为老旧住房,存在多种问题,无法满足城镇居民美好居住需求。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我国住房使用寿命只能约持续25-30年,已购公房等房改存量住房由于年限较长,亟待改造更新,成为未来房地产盘活存量的重要着力点,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六、总结

第一,我国城镇住房总量接近300亿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7平方米,基本达到小康社会住房标准。

第二,经过全球对比发现,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依然偏低,不能说是过剩,尤其是考虑到***特色的公摊面积后,未来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

第三,商品房未来是城镇住房的主力,但占比仍然较低,未到过剩的地步,未来还有发展空间。

第四,保障房经过十二五加速期后,24%的占比已经不低,挤占了相当一部分土地市场,未来应该趋于稳定,否则可能会背离保低端、促民生的初衷。

第五,小产权房存量已经很大,但合法性没有保障,未来如何去消化是个大问题。

第六,已购公房等房改存量住房需要改造更新,也是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重要市场。

 “1美元=19.77元人民币”?这个判断不靠谱

当前,“1美元=19.77元人民币”的说法传播较广,根本上还是反映了普遍悲观情绪主导下,市场选择性地相信坏消息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绪下,各种惊世骇俗的预言应运而生,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不妨称之为“货币发行决定汇率说”的增强版。

管涛 证券时报

近日,网上有个帖子流传甚广,断言“人民币‘破7’不可怕!可怕的是:1美元等于19.77元(人民币)”。鉴于很多朋友来向我咨询这一说法的可靠性,我不得不做了点功课。结果发现,所谓“货币发行决定汇率说”(姑妄称之)纯属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不由得感慨,恍惚又回到了五六十年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

一、上述说法实际是“***货币超发,人民币必有一跌”的变体

2016年底人民币汇率离破七、外汇储备距三万亿一步之遥,市场争议保汇率还是保储备之时,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现在的M2已经超过了***,如果人民币不贬值,***将可以买下***,所以,人民币兑美元必有一跌。这种说法一度成为看空、做空人民币的一个重要借口。

“1美元=19.77元”是上述说法的改进版或者增强版,其基本逻辑是:2017年底,***的M2/GDP为0.719。2017年,***的GDP折美元为12.24万亿,如果与***的M2/GDP相同的话,***的M2应该是8.8万亿美元。但2018年一季度末,***的M2是173.99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意味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应该是19.77元。

在诸多汇率决定或影响理论中,有通货膨胀可能影响汇率水平的绝对或者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2018年阿根廷比索崩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物价高涨侵蚀了比索购买力,导致国民挤兑外汇;有资产价格可能影响汇率水平的资产组合理论;还有信贷膨胀导致货币危机的第一代危机模型,信贷增速成为危机重要的早期预期指标。前述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信贷膨胀都与货币供应有关……但本人见识有限,印象中似乎并无货币发行直接决定汇率水平之说。

由于职业习惯,一看到同行有如此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发现”,除了自惭形秽、自愧不如之外,也不由得见猎心喜。然而,一种说法是否正确,不求其能够预测未来,但至少应该能够解释过去。稍微做点实证检验的家庭作业,结果显示,该说法无论对人民币还是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化均缺乏解释力。

二、照此推理1994年以来的强势人民币根本就是一个大错误

因为1994年初官方汇率(5.80)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8.70)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较前述方法推算的隐含汇率每年都“高估”了100%以上,2005~2007年人民币汇率更是“高估”了200%多。

其中,2005~2007年正是***经常账户收支失衡严重的时期。2007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最高达到9.9%,较2004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远高于±4%的国际警戒标准,此后开始见顶回落。这才有了2005年“7.21”汇改以来,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驱动下,人民币汇率长期单边升值。到2013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较2004年底累计升值了36%,外汇储备余额累计增加了3.21万亿美元,剔除估值影响后累计增加了3.24万亿美元。

按照前述逻辑,2005~2007年,隐含的人民币汇率分别是1美元=25.52元、24.55元和21.97元人民币,实际的市场汇率与之相比明显“高估”。如果相信该理论并一直做空人民币,那么,过去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其战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与那个长期偏执唱空***楼市的某投行原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堪有一比!

而有意思的是,恰恰是199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高估”水平较低的时候,却是人民币汇率弱势时期。当时,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无论固定还是有管理浮动,长期呈现螺旋式贬值态势,一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比1.58跌至1994年汇率并轨初期的1比8.70!

三、按照该理论今年恐无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或者动荡

2018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全球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其中,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汇率的跌幅都在20%以上,属于典型的货币危机。

然而,按照前述逻辑,这些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过去十年相对隐含汇率均为低估,2008~2017年十年间的平均低估程度在3%~75%。其中,阿根廷比索十年平均低估74%,今年前三季度汇率却暴跌54%;土耳其里拉低估23%,同期暴跌37%。

而且,货币的低估程度与该货币市场汇率的跌幅似乎并非线性相关。比方说,按照前述方法推算,印度卢比汇率十年平均低估71%,但今年前三季度卢比汇率仅下跌了11%;南非兰特汇率十年平均仅低估了3.2%,同期兰特汇率却也下跌了11%。

四、该理论也解释不了全球主要货币汇率变动的原因

因为交易壁垒少、成本低,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基于“一价定律”的(绝对)购买力平价,能够解释中长期的主要货币汇率走势。考虑到新兴市场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现实中还存在汇率浮动恐惧,汇率可能不存在完全市场意义上的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所以,有理由怀疑,货币发行决定汇率水平之说有可能在发达***市场更为有效。有鉴于此,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有必要检测一下“货币发行决定说”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的解释力。然而,结果也是大失所望。

***洲际交易所(ICE)推出的美元指数(ADXY)含有六个权重货币: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士法郎和瑞典克朗,六种货币的权重分别为57.6%、13.6%、11.9%、9.1%、4.2%和3.6%。2008~2017年间,除加拿大元和瑞典克朗偏离程度较低外,其他四种货币兑美元汇率(合计占到美元指数权重的86.7%)相对按前述逻辑推算的隐含汇率均为高估,平均高估程度在40%~160%。

但如果据此制定做空日元、欧元、瑞士法郎和英镑兑美元的外汇交易策略,显然属于疯狂之举。例如2017年,日元、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分别较美元高估154%、41%、61%和141%,当年,这些货币兑美元汇率却分别升值了3.8%、14.1%、9.3%和4.6%,美元指数下跌了9.9%。即便2018年前三季度,美元指数上涨3.2%,日元、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兑美元汇率也不过分别下跌了0.9%、3.3%、0.7%和3.5%,远低于上述货币兑美元汇率“理论”上的低估程度。

五、主要结论

第一,任何理论创新都要谨言慎行,始终抱有敬畏心理,需要千锤百炼、反复验证,切忌急功近利。面对耸人听闻的理论创新,社会在持开放和包容态度的同时,宜头脑冷静和清醒,切忌偏听偏信。

第二,当前“1美元=19.77元人民币”的说法传播较广,根本上还是反映了普遍悲观情绪主导下,市场选择性地相信坏消息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绪下,各种惊世骇俗的预言应运而生,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就可以生拼硬凑,没有任何底线。若按2016年底的逻辑,以中美M2直接对比,2017年底隐含的人民币汇率是12.04元,但显然19.77比12.04更有震撼力。是故,我称后者为“货币发行决定汇率说”的增强版。

第三,尽管***的M2/GDP远高于***,但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必然高估。因为,首先,中美通胀差异不大,均在2%左右,***不存在高通胀严重侵蚀人民币购买力的情形;其次,经历了多年宽松的货币环境,中美两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的房市、***的股市、***的债市并称为世界上三大最坚硬的泡沫;再次,***与***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都不低,只是***是非金融企业加杠杆,而***是**部门加杠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以减税为核心的税改措施虽然短期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中长期*****债务的可持续性更加令人担忧。 

第四,影响汇率特别是短期市场汇率走势的因素很多。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即便同一因素,在不同形势下对汇率作用的方向也大相径庭。例如,按照购买力平价,1美元约等于3.50元人民币。2014年以前,市场相信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民币长期升值不可避免,当时市场曾普遍预期人民币汇率将破六进入五时代,但现在市场上却时不时地争议要不要保七。再如,2013年,***搞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受利差驱动,当时日元兑美元贬值;但2016年搞负利率后,受避险驱动,日元汇率却在升值,创出历史新高(2014年欧央行搞负利率时,欧元兑美元汇率贬值)。外汇市场是有效市场,短期汇率是随机游走、非线性变化的。就连美联储前**格林斯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等大咖均感慨事前预测、事后解释汇率变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何德何能,敢轻言自己能够把握汇率走势?

第五,外汇交易不是绝大多数境内市场主体的主业,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宜在大变*中把握大趋势。决定中长期汇率走势的还是经济基本面因素,即:经济稳、货币稳;经济强、货币强。过去二十多年看空、做空人民币者之所以完败,就在于这些人忽视了***年均9%~10%的经济增长背后奠定的强势人民币基础,而被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海啸等短期冲击所干扰。(作者系***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2019年3月1号美元汇率是多少?

3月1日,银行宣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为6.6957,比前一日调降了56点。

2002年以来美元开始持续下跌。以一篮子货币加权计算,美元汇率从2001年以来贬值了37%。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存在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在2007年的时候,爆发的次贷危机对***金融系统和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打击,美元更是出现急剧下跌的态势,对16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全线下滑。

***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人民币也在慢慢变得更值钱,虽然人民币存在短期贬值压力,但从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等方面看,人民币汇率总体将保持稳定,2019年1月更是上调251个基点,创下新高。

现在1美元等于言义针边多少人民币

现在1美元等于6.66人民币,你可以下载一个MT4随时看汇率,联系通汇国际林智慧

你眼中的美元并不是1:6.2那么简单,实际上1美元等于19.77人民币

乾海百纳投资自媒体运营部

本文推荐:白驹

本文编辑:艾米

有人问,为什么***的工资高但物价也高?又有人问,为什么***的物价没有那么高?为什么?为什么?只能说,下面这份关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或许能解答你的问题。

***:

GDP=19.36万亿美元

M2(M表示货币,M2表示现实和潜在购买力)=13.92万亿美元

每万亿GDP对应的M2:13.92/19.36,即0.719万亿美元

按***标准,***应发行M2:

12.24x0.719=8.8万亿美元

实际发行173.99万亿人民币,如果相当于8.8万亿美元的话,即

173.99/8.8=19.77

也就是,1美元=19.77元人民币

有人就要好奇了,美元对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不是6元多吗,怎么到你这儿就变成了19.77元了?不要慌,这是按照***的M2货币总量跟GDP做对比,按照这个公式的算法,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19.77元。

事实上,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一直都被高估了,如果没有**的管控,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差不多就是1:20左右。

以汽车为例,雪佛兰科迈罗在国内的价格为39.99万左右,在北美它的起步售价只有18万人民币左右,而且还带有标志性的V8发动机的型号。价格差了几倍不说,还匹配了经典的型号,你说这气不气人?

再来看看另一组例子,联想ThinkPadX240,在***售价768美元,折合**民币为5300元,相同型号、类似配置产品在***售价多了1000元左右。

说一千道一万,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地物价才是真实的实际购买力。比如说1美元吧,它能在***买一个锅铲,一副手套等等,***甚至还有“DollarTree”和“99分only”这样的超市。顾名思义,一元钱和99分钱能在这里买到很多日常用品。

在***?不好意思,同等价位的日常用品和工业制品很少,想要这些得花费20倍的价格才能得到。这不正是符合1美元等于19.77人民币的道理吗?

在民生消费方面,***居民手握600元人民币买的物件和***居民手握100美元买的物件相差很大,同等情况下***居民能买到的物件至少比***居民多一倍不止,难怪***居民生活的悠哉呐,实际购买力的性价比这么高,存钱的速度都比***居民快。

“1美元=19.77元”?还真敢猜、还真敢讲

尽管***的M2/GDP之比远高于***,但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必然高估。因为,首先,中美通胀差异不大,均在2%左右,***不存在高通胀严重侵蚀人民币购买力的情形;其次,经历了多年宽松的货币环境,中美两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的房市、***的股市、***的债市并称为世界上三大最坚硬的泡沫;再次,***与***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都不低,只是***是非金融企业加杠杆,而***是**部门加杠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文|管涛***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近日,网上有个帖子流传甚广,断言“人民币‘破7’不可怕!可怕的是:1美元等于19.77元(人民币)”。鉴于很多朋友来向我咨询这一说法的可靠性,我不得不做了点功课。结果发现,所谓“货币发行决定汇率说”(姑妄称之)纯属哗众取宠、耸人听闻。不由得感慨,恍惚又回到了五六十年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

一、上述说法实际是“***货币超发,人民币必有一跌”的变体

2016年底人民币汇率离破七、外汇储备距三万亿一步之遥,市场争议保汇率还是保储备之时,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现在的M2已经超过了***,如果人民币不贬值,***将可以买下***,所以,人民币兑美元必有一跌。这种说法一度成为看空、做空人民币的一个重要借口。

“1美元=19.77元”是上述说法的改进版或者增强版,其基本逻辑是:2017年底,***的M2/GDP之比为0.719。2017年,***的GDP折美元为12.24万亿,如果与***的M2/GDP之比相同的话,***的M2应该是8.8万亿美元。但2018年一季度末,***的M2是173.99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意味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应该是19.77元。

在诸多汇率决定或影响理论中,有通货膨胀可能影响汇率水平的绝对或者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2018年阿根廷比索崩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物价高涨侵蚀了比索购买力,导致国民挤兑外汇;有资产价格可能影响汇率水平的资产组合理论;还有信贷膨胀导致货币危机的第一代危机模型,信贷增速成为危机重要的早期预期指标。前述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信贷膨胀都与货币供应有关;……。但本人见识有限,印象中似乎并无货币发行直接决定汇率水平之说。

由于职业习惯,一看到同行有如此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发现”,除了自惭形秽、自愧不如之外,也不由得见猎心喜。然而,一种说法是否正确,不求其能够预测未来,但至少应该能够解释过去。稍微做点实证检验的家庭作业,结果显示,该说法无论对人民币还是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化均缺乏解释力。

二、照此推理1994年以来的强势人民币根本就是一个大错误

因为1994年初官方汇率(5.80)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8.70)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较前述方法推算的隐含汇率每年都“高估”了100%以上,2005~2007年人民币汇率更是“高估”了200%多(当前为“高估”了200%左右)(见图1)。

其中,2005~2007年正是***经常账户收支失衡严重的时期。2007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最高达到9.9%,较2004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远高于±4%的国际警戒标准,此后开始见顶回落(见图2)。这才有了2005年“7.21”汇改以来,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驱动下,人民币汇率长期单边升值。到2013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较2004年底累计升值了36%,外汇储备余额累计增加了3.21万亿美元,剔除估值影响后累计增加了3.24万亿美元。

图1:一个匪夷所思的实证结果

(单位:元人民币/美元;%)

数据来源:WIND;***金融四十人论坛

注:中间价相对隐含汇率的偏离为正,代表汇率高估;为负,代表汇率低估。

图2:***国际收支状况与人民币汇率的演进

(单位:%;元人民币/美元)

数据来源:***统计*;***外汇管理*;WIND;***金融四十人论坛

注:外汇储备资产(剔除估值影响)增加为负,减少为正。

按照前述逻辑,2005~2007年,隐含的人民币汇率分别是1美元=25.52、24.55和21.97元人民币(见图1),实际的市场汇率与之相比明显“高估”。如果相信该理论并一直做空人民币,那么,过去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其战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与那个长期偏执唱空***楼市的某投行原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堪有一比!

而有意思的是,恰恰是199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高估”水平较低的时候,却是人民币汇率弱势时期。当时,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无论固定还是有管理浮动,长期呈现螺旋式贬值态势,一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比1.58跌至1994年汇率并轨初期的1比8.70!

三、按照该理论今年恐无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或者动荡

2018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全球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阿根廷、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其中,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汇率的跌幅都在20%以上,属于典型的货币危机。

然而,按照前述逻辑,这些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过去十年相对隐含汇率均为低估,2008~2017年十年间的平均低估程度在3%~75%(见图3)。其中,阿根廷比索十年平均低估74%,今年前三季度汇率却暴跌54%;土耳其里拉低估23%,同期暴跌37%。

而且,货币的低估程度与该货币市场汇率的跌幅似乎并非线性相关。比方说,按照前述方法推算,印度卢比汇率十年平均低估71%,但今年前三季度卢比汇率仅下跌了11%;南非兰特汇率十年平均仅低估了3.2%,同期兰特汇率却也下跌了11%(见图3)。

图3:部分新兴市场货币相对隐含汇率的偏离及今年的跌幅(单位:%)

数据来源:WIND;***金融四十人论坛

注:相对隐含汇率的偏离为正,代表汇率高估;为负,代表汇率低估。

四、该理论也解释不了主要货币汇率变动的原因

因为交易壁垒少、成本低,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基于“一价定律”的(绝对)购买力平价,能够解释中长期的主要货币汇率走势。考虑到新兴市场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现实中还存在汇率浮动恐惧,汇率可能不存在完全市场意义上的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所以,有理由怀疑,货币发行决定汇率水平之说有可能在发达***市场更为有效。有鉴于此,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有必要检测一下“货币发行决定说”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的解释力。然而,结果也是大失所望。

***洲际交易所(ICE)推出的美元指数(ADXY)含有六个权重货币: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士法郎和瑞典克朗,六种货币的权重分别为57.6%、13.6%、11.9%、9.1%、4.2%和3.6%。2008~2017年间,除加拿大元和瑞典克朗偏离程度较低外,其他四种货币兑美元汇率(合计占到美元指数权重的86.7%)相对按前述逻辑推算的隐含汇率均为高估,平均高估程度在40%~160%(见图4)。

图4:ICE美元指数的权重货币相对隐含汇率的偏离(单位:%)

数据来源:WIND;***金融四十人论坛

注:相对隐含汇率的偏离为正,代表汇率高估;为负,代表汇率低估。

但如果据此制定做空日元、欧元、瑞士法郎和英镑兑美元的外汇交易策略,显然属于疯狂之举。例如2017年,日元、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分别较美元高估154%、41%、61%和141%(见图4),当年,这些货币兑美元汇率却分别升值了3.8%、14.1%、9.3%和4.6%(见图5),美元指数下跌了9.9%。即便2018年前三季度,美元指数上涨3.2%,日元、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兑美元汇率也不过分别下跌了0.9%、3.3%、0.7%和3.5%(见图5),远低于上述货币兑美元汇率“理论”上的低估程度。

图5:ICE美元指数的权重货币各年兑美元汇率变动幅度(单位:%)

数据来源:WIND;***金融四十人论坛

注:兑美元汇率升值,符号为正;兑美元汇率贬值,符号为负。

五、主要结论

第一,任何理论创新都要谨言慎行,始终抱有敬畏心理,需要千锤百炼、反复验证,切忌急功近利。面对耸人听闻的理论创新,社会在持开放和包容态度的同时,宜头脑冷静和清醒,切忌偏听偏信。

第二,当前“1美元=19.77元人民币”的说法传播较广,根本上还是反映了普遍悲观情绪主导下,市场选择性地相信坏消息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绪下,各种惊世骇俗的预言应运而生,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就可以生拼硬凑,没有任何底线。若按2016年底的逻辑,以中美M2直接对比,2017年底隐含的人民币汇率是12.14元,但显然19.77比12.14更有震撼力。是故,我称后者为“货币发行决定汇率”说的增强版。

第三,尽管***的M2/GDP之比远高于***,但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必然高估。因为,首先,中美通胀差异不大,均在2%左右,***不存在高通胀严重侵蚀人民币购买力的情形;其次,经历了多年宽松的货币环境,中美两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的房市、***的股市、***的债市并称为世界上三大最坚硬的泡沫;再次,***与***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都不低,只是***是非金融企业加杠杆,而***是**部门加杠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见图6)。*****以减税为核心的税改措施虽然短期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中长期*****债务的可持续性更加令人堪忧。

图6:***与西方七国非金融部门

杠杆率的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BIS;***金融四十人论坛

第四,影响汇率特别是短期市场汇率走势的因素很多。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即便同一因素,在不同形势下对汇率作用的方向也大相径庭。例如,按照购买力平价,1美元约等于3.50元人民币。2014年以前,市场相信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民币长期升值不可避免,当时市场曾普遍预期人民币汇率将破六进入五时代,但现在市场上却时不时地争议要不要保七。再如,2013年,***搞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受利差驱动,当时日元兑美元贬值;但2016年搞负利率后,受避险驱动,日元汇率却在升值,创出历史新高(2014年欧央行搞负利率时,欧元兑美元汇率贬值)。外汇市场是有效市场,短期汇率是随机游走、非线性变化的。就连美联储前**格林斯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等大咖均感慨事前预测、事后解释汇率变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何德何能,敢轻言自己能够把握汇率走势?

第五,外汇交易不是绝大多数境内市场主体的主业,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宜在大变*中把握大趋势。决定中长期汇率走势的还是经济基本面因素,即:经济稳、货币稳;经济强、货币强。过去二十多年看空、做空人民币者之所以完败,就在于这些人忽视了***年均9%~10%的经济增长背后奠定的强势人民币基础,而被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海啸等短期冲击所干扰。

央妈财爸“和解”,打出稳经济组合拳

央行加班宣布降准,“紧信用”*面能否缓解?

复盘贸易战以来的股市

***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与***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著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美元与各币种的汇率?

1美元=8.26人民币1美元=0.35英镑1美元=0.74欧元1美元=1.13瑞士法郎1美元=1.19加拿大元1美元=1.32奥大利亚元1美元=1.38新西兰元1美元=1.63新加坡元1美元=5.52丹麦克朗1美元=6.07挪威克朗1美元=6.8瑞典克朗1美元=7.77港币1美元=8.01***元

1美金等于多少人民币

也就是说***的储备黄金无法再用美元兑换出来。因为有这段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历史,所以一些人习惯上就把USDollor(美元)翻译为美金。1美金就是1美元很多人把美元说成美金美金==美元1美元=6.8320人民币...

1美元=多少RMB1刀=多少RMB

一刀就是一美元,美元就是刀,根据2020年1月6日实时汇率,1美元=6.9715人民币,1人民币=0.1434美元,一美元等于6.9715人民币。美刀是美元的别称,其直接音译自美元的英文dollar,开头发音音译为中文就是“刀”,于是被...

一元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2009年1月1日:1美元=6.819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