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哪个强(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哪个更好一点?)
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哪个更好一点?
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的前三家公司的顺序是柳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除了本身的装载机受宏观经济影响小这一特性外(装载机属于类物流类装备),柳工的挖掘机也是很好的增长点。从国外市场看:挖掘机,叉车,装载机是最大的机械整机门类,因此,挖掘机具备成为一个大产业的基础。装载机和叉车基本已经被国内企业控制,唯有挖掘机依然被国外厂家把持。柳工作为国内最大的挖掘机企业仅占据3%的市场份额。但是,柳工的挖掘机增长速度非常快,其挖掘机最终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三一重工,除现有业务外,2007年年底,集团可能会将挖掘机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其集团的挖掘机销售量和柳工接近。如果注入完成,则三一将获得很好的一个增长点。
徐工集团与三一集团哪个公司综合实力最强?
那公司和国企一样,很正规,但当不上领导,钱可以一个人活得很好。
中联重科2015年报解读-三一挖掘机是不是真的强?缘起:湘人之牛
说起豪杰辈出,自近代以降,几无出湖南左右者。
像曾国藩、左宗棠,在整个晚清政*演绎的是双龙戏珠;又如***、***、***,那就不是“戏珠”了,他们缔造了我们至今不得不亲近的**;至于说我们敬爱的朱**,无论褒贬,谁能否认他以一己之力重新塑造了当时连工资都发不出的**?
所以,夸张一点说,近代二百年史近乎是湘人的历史。
不过从历史的另一面看,这些湖南的牛人们,貌似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左宗棠说起曾国藩咬牙切齿不屑一顾,而毛刘两个冤家,在后代的***那将是妇孺皆知街头巷尾的评书演绎。“***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嘛,连小学生做功课的理论都搬出来了,瞧,多酸。
这历史的宫斗大戏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停止,而是继续演绎在中联重科和三一这对欢喜冤家身上。从“窃听门”到“***门”再到“记者门”,据说双方一度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某报直接把三一迁都一事标题成“三一恨别长沙”。
命运总是这样,牛人再牛,老天爷也会给他安排个对手。
从今天看来,这种“大规模的械斗”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的工程机械行业,用三一总裁向文波最近的发言来说,“产能过剩但不是落后产能”、“在装备制造领域是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
当然,伟人“与人奋斗”的其乐无穷,是有原则和目标的,非雪球上为争一己之见的嘴炮可比,***人而不利己、一块沉没的争斗绝非大丈夫所为。这不,近年来,二者似乎在开拓新领域时更多的选择了错开。三一放弃了农机,而中联也没有表现出进军新能源还海工的意愿。
不过,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中联与三一联系在一起,谈中联必问三一如何。好吧,本博主今天就着诸位之好奇心,接着中联年报数据,好好分析下三一的“挖掘机”是否更强。
先放一组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对比吧。
由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自2013年以后:
1. 三一重工以少的多的总资产创造了远高于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为0.3比中联重科的0.15大概高出2倍左右;
2. 而在中联重科经营性现金流两年大笔流出100多亿之际,三一重工保持了近50亿正向流入;
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三一重工的经营比中联重科好了不知道有多少!同样的10块钱资产,一个只能创造1块钱利润,一个创造2块钱利润,而且前者还收不上钱来,难道你对后者的优秀还能有所怀疑么?
不过我们还是要看另外一组数据。
不错,敏感的雪友可能已经发现,这是三一重工控股集团公司三一集团的三季报。
假设基于这样的一组数据,把中联重科同三一重工进行对比,数据便会是这样:
这样,根据2015年二者表现,又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 中联重科的总资产周转率大概在0.21,三一集团的周转率在0.28,三一集团比中联重科高出近30%,相对于三一重工比中联重科高出200%的数据,相去甚远。
2. 中联重科的总资产负债率大概在57%,而三一集团约为75%。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中联重科的经营不知比三一集团稳健多少了,负债率从57%到75%的差距,就能只是百分比的差距那么简单了。如果我们再加上货币资金这一考核项的话,表格将是这样:
表中显示,中联重科持有的货币现金比三一集团多出2.5倍,而三一集团以60亿的货币现金对应770亿的债务。
如果我是梁稳根,我是睡不着觉的。而梁稳根不仅睡的着,向文波也延续了一贯的重炮手作风。所以我一万年也不可能成为梁稳根了,也永远不可能杠杆出这样的三一,中央组织部永远也不会过来考察我是否有资格成为中央***。
所以,在投资这个领域,我们要尊重基本逻辑,尊重常识。
关于中联重科和三一对比的基本逻辑就是,中联重科是整体上市的,而三一集团不是。
整体上市和非整体上市的区别在哪里?最大的区别是你看到的是整个冰山还是一角。
公司上市的好处是用可以用杠杆把资产放大,而不太好的地方是,杠杆在熊市里也会把资产变小,从而导致公司控制权容易被野蛮人狙击。如何从上市公司身上吸血而又能死死把握住控制权,就成为资本运作最初的设计重点。这个设计就是著名的通”非整体上市“。
比如双汇发展,在重组之前所有的包装和冷链物流都控制在大股东手里;而雨润食品不仅如此,其生猪供应合同都是控制在大股东祝义才手里,复杂的关联交易和隐形债务,使得雨润食品在以20亿市值对应160亿净资产之际,竟然也无人敢公开狙击。
相对于这样赤裸裸的让你看得见的剥削,更加可怕的是很多极端理性的大股东明白要长期吸血就得把上市公司做的更漂亮的道理,所以很多公司上市的资产都是核心资产,比如宗申动力、泸州老窖。只是在此时,让我们担忧的是,大股东本身如何?集团公司如果出问题,上市公司能独善其身么?集团公司是比上市公司强大很多,还是只把上市公司做成金玉其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将三一集团而非三一重工同中联重科做对比,才是公平合理的。
上文中,我们阐述了中联重科的真实对手是三一集团而非三一重工这样的一个事实。同时也简单的揭示了非整体上市的三一重工对投资者可能存在的陷阱,提示了着三一集团整体负债率超过75%,只持有60亿货币资金、现金流紧绷这样的事实。
然而除了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风险之外,我们也不能得出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谁更优秀的结论。实际上我们需要细致分析二者在经营结果上的结构差异。
A股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操盘导师李彪先生在博客中曾经写好***大牛市20年(现在看可能是30年)的“三阶段论”剧本,认为牛市的第二阶段里,领衔的将是那些具备全球成长性的企业,他称之为“成长行情”,并进而推演出第三阶段将是那些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公司,他称之为“重组行情”。
我深以为然,和先生的权威无关,和***综合国力的成长阶段有关。既然如此,我们就从最重要的全球成长能力考察起。
先来看中联重科的2015年海外销售数据。
仅有25.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是12.31%,事实上,这是一组悲惨的数据。
因为中联重科从2001年开始启动国际化,十五年来多年来宣称收购了数家行业顶级公司,建立了N个工业园或者分公司,无论获得了多少专利技术,至少在市场份额上,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么多家顶级公司的市场份额原来只有区区25亿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联重科的并购整合并非那么成功。
因为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的年报数据尚未出来,我们根据他们的半年报进行推测。
由于半年报数据公布后,三一集团宣称海外销售的集团收入占比是35%,即56.35亿,而三一重工的海外销售占比为40%,即54.38亿,我们可以看出三一集团的海外销售还是以三一重工为主,其他业务板块贡献的销售额为2个亿左右。
而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三一集团在三季报有一个放缓的过程(主要是三一重工的放缓,其他业务稳定在每季度10—15亿左右),而中联重科基本保持了四个季度的匀速销售,我们预计下半年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的销售收入大概是上半年的75%左右,即全年约为281亿和234亿。
这样,按照海外销售占比,我们预计三一集团的国际销售大概在100亿左右。
结论很明确了,比中联重科国际化晚启动一年的三一集团,在步伐上远远的把中联重科甩在了后面。
这可能与当时的战略选择有关。中联的突破方向更多的瞄向了欧美市场,而三一更多的在第三世界***开拓。
但是在结果上,我们不能说中联重科颗粒无收一无所获,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但是说他步履维艰、任重道远,估计即使詹纯新董事长也不会太过于反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收购特雷克斯获得欧美市场对于中联重科的重要性。
不过鉴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以第三世界***为主,基于多年的铺垫和经验积累,三一集团将能获得更多的先机,这一点,想来是毫无疑问。
其实当我们关注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时,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工程机械。这在全球范围也是一样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日立工程机械,全称就是“日立建机”。但是建筑施工在各个行业都存在,在***,更多指的是房地产建筑。
这同胡温时代启动的“土地财政”有关。这种从***学来的巨大法宝,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面催生了巨大的建筑市场,大到我们占全球的15%左右,而***建筑这样年收入近1.5万亿的公司,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也不过是3%左右。这绝对是人类建筑史上奇葩。
说到这里提一些题外话。***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民怨沸腾,在西方**和金融势力的策动下,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央**,那么这种***土地财政模式的泛滥,导致大陆无房人的绝望,我们又该对准谁呢?
回过头来我们说工程机械。
事实上,工程机械在房产建筑业的应用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其他诸如道路桥梁建筑、港口、采矿等行业也有大规模的应用。这些行业里面,除了路桥建设,港口和采矿这些行业,中联重科是没有的。但是三一集团有,这些业务装进了旗下另外一个上市公司,为三一国际。
从三一国际的2015年报我们得知,三一集团2015年度,矿机加港机销售大约是22亿元。这个数字是确定的,中联重科没有的收入。
再对比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
从数据我们得知,中联重科全年国内销售为182亿元,工程机械总销售为123.64亿元。假定环境装备和农业装备产生了2亿左右的出口额,那海外销售收入中大概23.5亿为工程机械贡献。这样我们得出中联重科2015年度国内工程机械销售收入为100亿左右。
据以上三一重工半年报数据和前文推测,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在三一重工全年约234亿元的销售收入中,国内销售在下半年约为上半年75%-80%的情况下,大约为145亿元。这样,加上三一国际22亿的收入,我们保守一点算,三一集团整个工程机械板块的国内销售大概是165亿。
这个数字比中联重科高出了65%。实际上这是个不小的差距。
为了更为细致的观察二者的竞争力,我从产品结构角度对二者数据进行了一个整理。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 中联起重为王,整个起重机械的市场份额大概是三一的2倍左右;
2. 三一挖机为王,中联重科除了混凝土和起重之外,包括消防装备备在内,也不到三一单单一个挖机市场的1/2;
3. 二者曾经不相伯仲的混凝土市场,三一已经是中联重科2015年市场份额的1.7倍左右。
至于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当然还需要配合实地调研做更进一步的考察。可能是三一挖机多年坚持之后显示出了更强的销售连带效应,毕竟土方机械实际上是整个工程机械的旗帜和代表;也可能同三一重工上半年继续延续了过往的激进,而中联重科坚持从紧的销售有关。
不管如何,这样的一种战略性差异和结果差距,会对未来数年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在主营业务鼎盛之际就可以在新业务领域铺垫,以防备经营周期的不测。而像柳传志这样,在布*了十多年之后才会让人恍然大悟他在干什么的,那对于权谋家三个字而言,绝对是实至名归。至于可以让人在数百年之后还争议不休的,或者才能真正明白其苦心的,是**家。
中联重科詹纯新董事长和三一集团梁稳根先生都是优秀的企业家,虽然,不管是出于某种原因还是战略判断差异,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新业务领域。
中联中科的新业务选择是环境装备和农业装备。为了大力推进环境装备,还在环境产业运营方面做积极探索和样板示范。而三一集团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进军新能源板块,过去是风电设备,未来还要进军光伏领域。
至于三一其他的什么住宅产业化,在目前的房地产格*下,也不必关注太多,至少在5年内,决然成不了什么气候,即使最终有所成就,也可能是其进军光伏领域的一个角度,在分布式光伏方向进行竞争的一个策略。而中联重科单独列出的金融板块,我们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探讨,在此也不做讨论。
那在各自酝酿和发力多年之后的今天,看一看二者的成果。
从数据我们得知,中联重科农业和环境产业二者在2015年度贡献的销售额是近80亿元,其中环境产业45.29亿元,农机板块32.95亿元。
农机板块毛利较低,只有15%,所以当年只产生了5个亿毛利,摊销各类费用后,产生1.3亿的亏***,因为有农业补贴,最后的实际亏***为1100万元。
环境板块毛利有31.31%,和起重机利润相当,是中联毛利最高的产品。2015年产生了14个亿的毛利,比2014年增长2个多亿,已经成长为举足轻重地位的业务,在分产品序列中仅次于起重机,远高于混凝土机械。最值得称道的是,中联重科往环境板块投入了不过二三十个亿而已。
我们再看三一集团。
因为目前尚缺乏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的年报数据,按照我们前文推测,三一集团2015年销售额大概在280—290亿之间,扣除掉三一重工的230—240亿和三一国际的22亿元,三一集团其他新业务板块产生的销售收入大概在40亿元左右。
鉴于三一集团也有金融及其他业务,而中联重科2015年金融板块产生了5.7亿的营业收入,三一应该只比中联多。这样,扣除掉其他业务后,三一集团新能源板块,也就是风电设备制造的销售额在30亿左右。
实际上,三一2015年市场份额是金风科技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据年报数据,金风科技销售收入为300亿,对三一风电做30亿的估算是基本准确的。、
至于利润,三一公开报道自谢志霞接手三一重装后在2014年实现盈利,那2015年应该也就是这个水平,对三一集团的利润贡献怕是完全谈不上。
这样,从目前的经营结果来看,中联重科的新业务相对三一,处于完胜地位。
当然,新业务之所以是新业务,就是我们不能只看现在,而是看将来。
中联农机,我在《从一个农机手角度看中联重科农机布*》一文中已做过详细分析,就是农业装备的真正老大目前是福田雷沃,农机收入在100亿左右,而其缔造者正是目前的中联重机掌门人王金富。
这样,以中联重科目前33亿的销售收入,和积累的人才、渠道等资源,对于真正的农业装备,而不是时风、五征这些农业车辆制造商来说,在国内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他们未来的对手是约翰迪尔和久保田他们这些国际巨头,稳居国内第二。
鉴于今年农业现代化的提速和农机高度分散市场的整合预期,中联重科农机业务未来3年内做到100个亿应该说不是什么难题,未来10年内切分300—500亿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中联环境,结合目前***关于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政策要求和环境治理进入实质落地期,作为环卫装备的绝对霸主,在目前45亿销售规模基础上,3年内做到100个亿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我们可以称2015年是环境产业发力年。因为在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中联环境产业的大规模动作,实际上,就在3月31日,中联重科2016“绿色智造匠心***”品牌巡展第二站已经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完成。这个巡回展从南到北启动,实际上是直插其竞争对手龙马环卫的心***地带,是全国性的大规模公关,也是亮肌肉之举。
当然,环卫装备和环境产业运行是两个概念。我们会在以后做另文分析,但不管如何,在环境装备方面,中联重科的老大是既定的,并仍将持续下去。
实际上2015年报数据也佐证了我们关于“发力年”的推断。
2015年有33亿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出,而存货增加了近37亿。我们似乎可以推断,这可能与农机和环境两个板块的大规模备货有关。
再看三一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三一风电装备,据风能行业第三方咨询机构MAKE发布的“2015年***风机制造商市场份额与排名”,三一集团市场份额为2.8%,排名第10位,相对于行业老大金风科技23.7%的市场份额来说,差距相当之大。
另外,三一集团宣称,未来五年将投资300亿元用于分布式太阳能领域的投资和运营,并将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微电网和能源互联网云平台。
三一很明智,没有进军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不仅因为整个光伏产业链实际上横跨四五个行业,而且那个领域有协鑫这样已经在本行业沉淀了1000亿资产的大鳄,光伏装备,好吧,没有这个称法。光伏的核心其实是化工和半导体,而非像风电一样侧重于机械制造。
但是无论风电还是光伏,以三一集团目前的资金链,一边宣称在印度投资动辄数百亿,一边宣称在国内投资数百亿,即使是5年代,也绝对是痴人说梦。再用杠杆,鉴于两大行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而且短时期内无法产生正的经营性现金流,我们不认为三一集团讲这样的故事有持续的可能。
况且,即使资金投的起,三一集团也不过是后期之秀,在能源和新能源行业本来就缺乏人才储备以及渠道资源,而一个目标的实现,和你喊多少口号没关系,和你拥有多少资源去匹配有关系。
再换句话说,即使三一拥有这些资源,那又如何呢?进军这个行业的企业,哪一家的实力也不必三一差。在同等资源条件下,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强者恒强,这是营销学的基本原理。除非你能练出葵花宝典。
这样,我们可以下一个基本判断,对三一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并不看好。
这样,综上所述,在新业务方面,三一完败。
三一集团挖掘机的确很强,且国际化程度比中联高得多,但是在紧绷的资金链条下,又面临行业下行的外界环境,它已然挖不出其新业务明晃晃的未来。
这样的未来,我们在中联重科身上却看的极为清晰,况且,即使是固有的工程机械业务,还有中联重科收购特雷克斯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呐。
文章转自雪球。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哪个更强?
公司是好公司,股票是垃圾
湖南工程机械四大巨头?
湖南的工程机械领悟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是有竞争力的。其中有四家在湖南长沙都有工程。它们分别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和山河智能。中联重科和***铁建都是国企,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都是民企。三一重工的泵送和起重机是主打,中联重工的主打是环卫车和起重机。
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谁更有潜力?
三一重工的实际控制人是三一重工掌舵人梁稳根,中联重科的实际控制人是湖南省人民**,徐工机械的实际控制人是徐工集团。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三一重工的经营灵活性更高,因为国有企业受各种制度的影响没有个人企业经营...
三一重工vs中联重科:挖掘机巨头掐架,比泼妇还要狠得多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山东找蓝翔!”但要是问:挖掘机哪家强?那就不得不提到长沙的两家公司,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
湖南长沙,湘江悠悠南来,又滔滔北去。曾经,作为***工程机械之光,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总部,就分别坐落在湘江的东西两岸,互不往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两家公司你死我活的,也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市场竞争。在经历了短信门、间谍门、绑架门、行贿门、海关门以后,2012年,三一重工将总部迁到了北京昌平。
从此以后,两家企业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可彼此之间的龙争虎斗却不曾停歇。
一前一后做重工,长沙机械双子星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眼看着咱***就要变身“基建狂魔”,就少不了要用到工程机械。
九十年代初,国内的工程机械市场,是外资的天下。***的小松,***的卡特彼勒,德国的利勃海尔,瑞典的沃尔沃……就在这时,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先后成立,成了“基建狂魔”的底气。
1992年,詹纯新带着长沙建机院的7个同事,还有借来的50万本金,成立了院办国企——中联重科。1994年,梁稳根带着做焊接材料赚来的第一桶金,也扑进了工程机械行业,成立了三一重工。
在当年的湖南省工业发展规划里面,没有提过要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但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一个国企、一个民营,用自动自发的创业精神,让重工制造成了湖南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但谁也没想到,这对冉冉升起的长沙机械“双子星”,从此开启了十几年的缠斗,闹到最后,颜面尽失。
一山不容二虎,但安内必先攘外
三一重工在成立的时候,对标的就是中联重科。三一的元老向文波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门槛高,不但市场广阔,而且竞争对手少。咱们市场化的民企,难道还怕干不过那些体制内的国企?咱们就照着中联重科的路子,和它对着干!
可以说,从三一重工成立一开始,就注定要和中联重科形成水火之势。哪怕这不是双方高层的本意,也是一山不容二虎。在同一座城市,做同一个行业,摩擦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1999年,200多米高的深圳彭年广场大厦封顶,用的是中联重科的混凝土输送泵。中联重科非常重视这次封顶,请来很多客户,到现场观礼。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泵车的钢管突然爆了,现场一片狼藉。
200多米的施工过程,泵车没有出现问题,怎么到了封顶仪式的时候,钢管突然就爆了呢?中联重科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很久以后,他们才隐隐约约地听到消息,说当时有人买通了机手,往混凝土里面加了膨胀剂。
这个“有人”,指的是谁?很可能就是三一重工。
但是,中联重科没有去证实,三一重工也没有承认。双方维持着表面和平的关系,负责人之间,还能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琢磨着要成立合资企业。
毕竟都是长沙的企业,哪怕要竞争,多少也得顾着市里的面子。而且,就凭当时的市场竞争*面,还远远不足以让他们窝里斗。因为行业的龙头老大,还是江苏的徐工集团。人家是***第一家工程机械行业的集团公司,规模之巨大,把三一和中联给加起来都比不上。
就这样,两家企业先攘外、后安内,大斗争没有、小摩擦不断,总体来说相安无事。一直到2006年,行业格*突变。
徐工改制被三一狙击,掉下宝座
2006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工程机械行业发生了若干件大事。
第一件,徐工改制被三一搅黄了。第二件,三一和中联超越徐工了。第三件,中联改制了。第四件,三一和中联撕破脸了。
很久以来,徐工集团是国内工程机械的老大。可作为一个大型国企,它的机制僵硬、包袱太重、效益偏低,不良资产和债务也很多。很多人都有点担心:徐工集团这个行业领跑者,还能不能跑得动?
早在2002年,徐工就被列为要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而到2004年4月,***开始宏观调控以后,国内对工程机械的需求锐减。改制对于徐工来说,更是迫在眉睫。
怎么办?赶快从百分百国资改成混合所有制,赶快引进社会资本。***的外国的,行业内的行业外的,有兴趣就来竞标,来者不拒。
消息一放出去,国内不少民企就送上了投标书。排着队来竞标的,还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外资,比如凯雷、花旗、摩根大通、华平投资、AIG,还有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等等。
最后,徐工经过两轮竞标和综合考虑,选择了凯雷。根据2005年10月底公布的并购方案,这家***的私募基金,将以3.75亿美元,约合当时的30亿元人民币,获得徐工机械85%的股份。
消息一出,就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家这么大的国企,向外资转让这么大的股权比例,合适吗?
就在收购方案等待审批的时候,2006年6月中旬,三一重工当时的执行总裁向文波,扛起了狙击枪。他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连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让凯雷收购徐工,这是在***卖国有资产。让外资垄断重要行业,会危及***经济安全。不如,把徐工卖给我三一重工,我愿意多出30%的价格!
几十篇博客砸下来,舆论成功引爆。各大媒体迅速跟进,公众关注度爆表。而徐工集团呢?也被气到了内伤。
原来,三一重工当初也参加了竞标,但报价太低,在所有竞争者里排倒数。现在,等到竞标结束,选定收购方了,三一又出来说可以加价收购,讲规则吗?讲武德吗?
但是,舆论可管不了那么多,一边倒地支持向文波。
就在这当口,2006年8月,***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里面明确规定了“三不得”:一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者限制竞争,二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害社会的公共利益,三不得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新规出台后,凯雷对徐工的收购案,被迫流产。
改制延期,徐工集团人心惶惶,业绩也一落千丈。而它的日子难过了,三一和中联的好日子也就来了。好日子来了,也就是时候该打起来了。
短信不光能通信,还能打小报告
徐工改制失败,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这对来自长沙的哥儿俩,成功超车、成了国内工程机械的新科冠亚军。两家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终于发展到兵戎相见。
2006年8月20日,在江苏的一个工地,一台由中联重科出产的44米泵车,泵架断裂了。事后调查表明,泵架断裂的原因,是因为机手操作不规范。
中联重科就解释啊:泵架虽然断了,可和咱们的产品没有关系,是他们操作不当。但,仍然有人对产品质量心存疑虑,开始远离中联,转而用起了三一的产品。
是谁?是谁这么***,跟中联的客户打起小报告来了呢?按照最简单的原则,谁获利,谁有动机,谁就是凶手。据一位知情的经销商说,这事儿,就是三一重工的员工干的。中联重科的心里憋了一口气。
很快,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这一回,双方的位置掉了个个儿。
2007年4月,在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三一重工出产的一辆66米泵车,臂架折断了。因为这一次事故发生在德国,所以,不光国内的媒体热炒了一阵,德国媒体还有在欧洲的华文报纸也都报道了。
三一重工就想:是谁把展会上的消息泄露给媒体的呢?害,还用说?肯定是中联重科干的。它肯定在报复我之前发短信的事儿呢!
后来,有个高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起这事儿,还轻蔑地说要谢谢中联重科:要不是他们帮忙宣传,恐怕还没那么多人知道三一重工已经能造66米的泵车了呢!
当然了,谢是不可能真谢的。要是当面遇上了,一个鞋拔子抽过去也不是没可能的。
自打双方撕破了脸皮,相互之间的敌意被摆到了明面儿上,三一和中联之间的竞争,就越来越白热化了。很快,在2008年的一起国际并购案里,两家公司又打得不可开交。
这一回,不是外国公司并购国内公司,而是国内公司,要出去并购外国公司了。
CIFA并购之战,三一不敌中联
2008年1月,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公司,位于意大利的CIFA广发英雄帖,招标卖身。中联重科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好机会。经过两周紧张的准备,它递交了第一轮竞标的投标书。
很快,好消息传来,中联重科成功入围,进入第二轮。但坏消息是,三一重工也参加了这一次竞标,而且,也入围了。实际上,进入CIFA第二轮竞标环节的,只有三个候选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还有一支来自西班牙的基金。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支基金估计也就是一个参与奖。第二轮招投标,将是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这两家***企业之间的比赛。
只见CIFA的高管们不停地往长沙飞,往返穿梭在湘江两岸,一会儿到三一问问打算出多少,一会儿又到中联抬抬身价。很多人就猜,这场收购争夺战,到底会是中联胜出呢,还是三一胜出呢?还是说,两家公司会联合起来报价呢?结果,让人们大跌眼镜。
3月31日,也就是第二轮竞标的截止日,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三分钟,三一重工退出了。而中联重科则递交了自己的报价,毫无悬念地成了最后的赢家。9月,并购交割成功,中联重科出资1.63亿欧元,收购了CIFA60%的股权。
为什么到了最后关头,三一重工退出了呢?
三一方面的说法很是委屈,他们觉得,自己第一轮的报价比中联重科高得多,而且公司还飞去意大利开会,表示了充分的诚意。可是,“中联重科是国企,**帮他”。
这句话说得很有深意,容易让人想多。“**帮他”,帮了什么?怎么帮?
很快,中联重科出来回应了:别睁着眼睛说瞎话。没错,你第一轮报价确实比我高,但你也不看看你请的并购顾问是谁?是雷曼!我请的是谁?是高盛!我们有出色的团队,丰富的经验,一开始,就去发改委申请到了收购必须要用的批文。而你?没有申请批文,也就没有收购的资格。
原来,这是政策规定的一个必经程序。可等三一发现自己漏了这一步时,已经来不及了。发改委不会为了同一家外国企业,分别给两家国内公司开批条。三一想要继续收购,只能和中联联手。而两家企业对于联合收购的条件,根本谈不拢。
就这样,双方互不相让,一直拉锯到最后一刻。最后,三一重工退出,中联重科理所当然地把CIFA收入囊中。
行贿门,三一重工赴港上市失败
2010年,借着收购CIFA的东风,中联重科做了一笔A股增发,又到***两地上市,手里一共圈进了180亿的现金。而三一呢?它和中联重科几乎同时启动***上市,却没有获得批准,只能重新筹备。
2011年,三一重工的***上市计划再次启动。按照计划,它将要募资300亿港元。这笔钱对三一重工很关键,要是能顺利到手,那它就不怕被财大气粗的中联重科压着打了。可就在它接受港交所上市聆讯的前一天,一则消息疯了似的在网上传播开来。
4月19日,一个叫“行贿改变世界”的ID,在网络论坛上发了一篇帖子:《重大爆料:三一重工行贿证据》。文中举报三一重工用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订单,进行不公平竞争,并附上了19张文件扫描图。
其中一份文件,叫《2011中字头及水泥行业客户春节公关费汇总金》。文件里不但出现了一大串上市公司及中字头企业,还有董事长梁稳根的儿子梁在中的亲笔签名和批示。
一时之间,这则帖子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因为有不少中字头企业牵涉其中,连当时的温**都亲自批示,要求彻查。
三一重工发布公告、记者会,澄清谣言,并向长沙市****正式报案。但受此事件影响,负责三一上市工作的投行要求,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公司的业务模式、费用开销、内控机制、风险评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核查。三一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挨个儿地被查了一遍,甚至,审计师还要来了公司在2009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几百万张票据凭证,一一核对确认。
三一新增了几个亿的上市费用不说,上市计划还不得不延期。
好不容易,等到8月末,三一第三次启动***上市,好巧不巧地就碰上了欧债危机***化,还有标普把***主权评级给下调了的事儿。全球股市大跌,***股市也没能独善其身。
最终,三一被迫搁置了***上市的计划,一直到2012年的5月,才又第四次启动。而这一回,一切能顺利吗?
裁员门,中联重科实现反超
经过“行贿门”一事,三一对舆论场已经是风声鹤唳,生怕上市又出什么幺蛾子。可是,怕什么就来什么。2012年6月开始,三一的“裁员门”事件开始发酵。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三一的研究院里,有一批刚入职不到一年的硕士生被要求“转岗”、“优化”。这样的话术,咱们今天已经很熟悉了,不就是变着法儿辞退你嘛。这些气血方刚的年轻人气不过,找劳动仲裁、找媒体曝光,慢慢地就让事件上了热搜。
与此同时,关于三一现金流出问题、重要子公司要裁员30%的传言也越来越多。受此影响,三一原定于7月份举行的上市路演活动又被取消了。
上市难,难于上青天!
2011年一个“行贿门”,2012年一个“裁员门”,全都踩准了关键的时间点,一举把三一上市的事儿给搅黄了。这怎么就能那么巧?摆明了就是有人在背后操纵。而三一的重点怀疑对象,就是中联重科。对方为了竞争,简直不择手段!
中联重科却一脸无辜的样子:看我干嘛?三一重工没能在***上市,是大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一边说着,一边乐滋滋地开始大手笔打起了销售战。你三一融不到钱,正好,我有!你搞信用销售的时候,要求客户有20%到30%的首付,那我就开出更优惠的条件:免首付,分四年付,而且前三年都不用利息!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自从2011年以后,四万亿计划的鸡血过劲儿了,整个行业就陷入了周期性低迷。可是,中联重科却凭着雄厚的现金储备,采用激进的销售策略、攻城略地,销量不降反升,打得三一毫无招架之力。当然了,中联重科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也是节节攀升。但再怎么着,也比像三一重工那样,收入利润双双下滑要来得好吧?
三一重工心里头那个恨啊。要不是中联把它的***上市给搅黄了,现在它也能到处撒钱、发展客户了,哪里会被抢了市场,还憋屈地跟银行贷那么多款,每年都要多付15亿的利息?
就这样,到2012年,双方的排名毫无疑问地发生了变化。中联重科超过三一重工,成了当年的行业老大。
走私,绑架,口水仗打个不停
2012年,三一重工的倒霉事儿还不止这些。
2012年3月6日,梁在中接到了邮*通知,说有个国际包裹要领取。梁在中的助理就去代领邮包,却因涉嫌走私,被长沙海关缉私*的工作人员带走,进行了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审讯。
怎么一回事儿呢?原来,当时梁在中和亲戚去***旅游,买了两块表,把空表盒邮寄回国。但只有嫌疑没有赃物,海关怎么能随便抓人呢?更奇怪的是,在海关执法的过程中,审讯室旁边围满了拍照的媒体记者,就像是提前安排好的一样。
三一重工觉得,这很可能是中联重科做的手脚。甚至2010年的时候,梁在中险些被穿着***制服的绑匪给绑架,很可能也是中联重科搞的鬼。
这些怀疑,让中联重科大喊冤枉。
像“海关门”,你不说有这回事儿,我还不知道呢!梁在中被调查,是海关***做出的执法行为,和其他企业、部门和人员没有关系。
至于“绑架门”,那就更是雨我无瓜。法院的判决书都写了,那几个绑架犯估计都不知道里面的人是梁在中。没有丝毫证据表明,这起案件和我中联重科有关系。你说是我指使的,你有被害妄想症吧你。
就这样,三一重工说:你害我,你害我,你就是在害我!中联重科说:我没有,我没有,我就是没有!两家世界著名企业,就像在大街上掐架的泼妇,你来我往,有打不完的口水仗。
间谍案发,双方各执一词
2012年11月,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继短信门、受贿门、海关门、绑架门之后,又喜提了一道门:间谍门。
事情还是在网络论坛上面曝出来的。据称,三一重工市场部通过间谍手段,里应外合、非法登录中联的后台系统,持续窃取中联重科的诸多商业机密。时间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09年。
这两起所谓的“间谍案”,都由长沙警方经手。按理来说,是证据确凿。但是,三一方面却拒不承认。
2009年的这个所谓“间谍”,根本就是中联重科自己的员工,不是我们三一的人。还有非法登录系统这事儿,我很怀疑,背后就是你中联重科设下圈套、钓鱼执法。要不然,怎么一个已经离职的员工,账号竟然开通了最高权限,最后还被你抓个现行?这一切都是阴谋!想要毁掉三一的阴谋!
同时,三一方面还爆料说,中联重科也在三一安插了不少暗桩。2012年8月的时候,梁稳根曾经秘密会见一个国企老总,进行商业会谈。结果第二周,网上就大规模地曝出了会谈的内容,公司内部调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马脚。
有人就说了:黑也是你说,白也是你说,我们怎么能光信你一张嘴?你别光打嘴炮啊,你要问心无愧,你要是觉得对方也派了间谍,那你也去***机关报警呗!
三一重工又说了:你当我愿意打嘴炮啊?我也想走法律程序啊,可是我找不到证据。还有,我们想告中联重科诽谤,律师也请了,***机关也去过了,可人家就是不同意立案。没办法了,我在湖南是待不下去了。中联的关系网太强大,我斗不过,还不能逃吗?我这就恨别长沙,搬到北京去!
听了这一番炮轰,中联重科也为自己鸣冤。我是国企就有罪吗?你说省**偏爱我,这些年你拿的**补助可比我多了好几倍。你要恨别长沙就恨别长沙,以后都别来烦我!
别来烦他?中联重科想得美。很快,它就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
三一迁都,战争几时能休?
从2012年9月起,一个叫陈永洲的记者,先后在《新快报》发表了一共15篇有关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哪些负面呢?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畸形营销、虚增利润,财务造假、配合高管高位减持。
2013年7月,有新闻称,有人分别向***交易所、***证监会和***证监会递交材料,实名举报中联重科业绩造假。这个举报人,是一个“姓陈的市场人士”。
为此,中联重科不得不开展舆论反击。
中联的董事长助理连发数条微博,把陈永洲叫做“打手”、“舆霸”,也就是舆论***霸。还说,陈永洲在发布这一系列报道的时候,没有尽到一个记者该尽的职责,从来没有就里面提到的事情,采访过中联重科的任何一个人。
2013年8月,《新快报》和陈永洲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中联重科及其董事长助理公开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中联重科马上以牙还牙,在9月向长沙警方报案,称《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侵害公司商誉。
10月,陈永洲被列入了***系统的网上追逃名单,随后很快就被带走。
陈永洲被抓走,仿佛成了中联重科以权压人的又一项铁证。10月23日,《新快报》连发两篇头版头条,第一篇,叫《请放人》,第二篇,叫《再请放人》,说:“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
一时之间,中联重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这年头,讲真话就是犯罪吗?有后台就可以随便抓人吗?我们要新闻自由!支持《新快报》和陈永洲!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表示了关注,就连海外媒体也闻风而来、凑了个热闹。
但,三天以后,也就是10月26日,当舆论还在铺天盖地地指责中联重科、声援报社和记者的时候,陈永洲出现在了央视新闻里。
这个27岁的年轻人,对着《朝闻天下》的镜头,承认自己确实是收钱办事。十几篇报道里,只有“一篇半”是自己写的,其余内容都是他人提供的现成文稿,直接刊发。每发一篇稿子,他都能从公关公司那里,拿到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酬劳。
这样的真相,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陈永洲的新闻记者证被吊销,并以***害商业信誉罪、非***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而《新快报》也被责令全面整顿。
但,直到案件审理结束,人们也不知道陈永洲到底是受了谁的指使,收了谁的好处费。只是人们猜测,恐怕这背后,少不了三一重工的影子。
到这里,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的恩怨情仇就告一段落了。
不知道是打累了,还是三一迁都有了效果,再或者是行业持续低迷、经不起它们作妖了,自打2013年以后,两家企业似乎都消停了。而它们的收入和利润都是一降再降,直到2017年才慢慢走出了低谷。
而这几年来,三一重工的恢复速度,明显比中联重科更快。截至2021年末,中联重科的市值,只有三一重工的三分之一。
曾经,财新网问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现在的竞争*面?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回答:“等到三一重工比中联重科大很多的时候!”
现在看来,他似乎做到了。经过十几年的商海厮杀,市场用脚投票,选出了胜出的那一个。
但,只要市场还在,竞争就会继续。只希望两家企业未来能吸取教训,不要兄弟阋墙,良性竞争,共创***工程机械的辉煌。
参考文献:
环球企业家,《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
21世纪经济报道,《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称行贿门为对手炮制》
全景网,《三一中联十年商战真相还原:炼金术和假账之谜》
财新网,《中联三一争斗始末:***式“竞争”致两败俱伤》
快报网,《网曝三一重工靠行贿获订单,多家央企卷入》
新浪财经,《三一如何抢来大象普茨迈斯特?》
证券日报,《新规考验凯雷志,中联欲向徐工续发小情》
经济观察网,《中联趁三一内斗挖走大批人才,**人脉远胜》
***基金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企业家要有滚石上山的精神,三大业务布*未来》
人物,《卖过羊卖过酒,3次创业失败,却把***货卖到全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徐工“***卖”风波追踪,什么是最好的结*?》
新京报,《三一重工1亿美元***建厂》
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柳工谁的实力强?
资历的话,徐工;常见的话就是中联;分布的话就是三一了,柳工我就不晓得了。。
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柳工谁的实力强?
吊车还是徐工靠谱点,其次中联重科,三一不提了在德国机械展览上大臂断了,***制造业脸都丢近了。
中联重科售后怎么样?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中联售后服务福利待遇很好,全国各地都会有售后服务人员,看是做什么产品的,特别是有很多出差的机会,也有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