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宝事件最后怎么赔付(为什么很多人瞧来自不起金融行业?)
为什么很多人瞧来自不起金融行业?
程序猿、金融民工、审计汪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被瞧不起过,又何止只是金融行业。与其说瞧不起,不如说是处于行业底层工作者的一种自嘲。这类人在各自行业流程的框架内,做着相对重复的工作,时间短,工作量大。别看工资总额还可以,是按照总工作小时数平均一算,可能还不如大厦的保洁阿姨。以为拿着高文凭高学历就能立刻入职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发现还是需要经过至少3、4年的工作沉淀,才能爬到中高层的位置。瞧不起金融行业的人比例并不是特别多,每个行业都有人瞧不起的,习惯就好。过好自己,管别人的想法干嘛。金融行业赚到钱的人也是很多的,前些年的小贷信贷之类的P2P从业者因为岗位要求不高,涌进了很多的人,所以,很多人对金融行业瞧不起!银行,券商,基金公司(含公募,PE,VC等)是金融业!保险,民间借贷(高利贷),信用贷(比如校园贷)也咐闹是金融业!街上发传单拉人投资的是金融业从业者!世界顶级写字楼做量化分析的分析师也是金融从业者!你所说的很多人瞧不起金融行业,我想多半是瞧不起那些从业门槛低的行业吧,比如保险?是实际上90%以上的金融从业者都是基层业务人员,所以这些人跟你说他从事金融行业的时候,你默默打量他以后,心里可能说句“我去,就这鸟样?”实际上,那些金融行业核心10%的人,我们普通人除非本来就认识,否则一般工作上也不太有可能打到交道!当然,如果你指的是纯粹金融对经济的价值,那么金融业本质上只是服务业,也就不创造任何实体价值,不生产任何产品,并且还要分掉产业利润的大头,从这点上,金融确实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这不是加速贫富差距最直接的行业么?是,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实体经济就越是无法脱离金融业而***发展,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企业从成立,到自负盈亏,到成为龙头再到破产清算,哪一步都离不开球纪顾资本!***为什么是老大,美军?美元?美债?哪一个不是跟***的金融高度相关?你问我为什么很多人瞧不起金融业,我的回答是,他们认为的金融业,可能不是真正的金融业,至少是盲人摸象,一知半解的金融业!很多人?不好说,不过福建有些做实业的确实看不起搞金融的,这个正常你调查过或有什么根据这样问吗各个行业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金融既不像人们想得那么光鲜,也没有题主说得那么不堪。还有很多人看不起自媒体呢,不一样也有人玩得风生水起吗?客观来讲,金融行业仍然是比较有竞争力的黄金职业。在各种职业收入排行榜上,金融业一直都是排位靠前的。金融行业它有专业门槛,很多工种需要执业资格。同时它也是政策管制性比较强的行业。这造成很多人对它的误解,以为金融行业就只靠垄断吃饭。其实真正进入之后,它的辛苦也只有*中人能够体会。只能说干什么都没有那么轻松把钱赚到手。至于说瞧不起金融行业,我想更多是出于对行业认知的反差。毕竟,看着一个保险推销员觍着脸来推销保险,又或者很多保险员为自保件而左支颤掘右绌的狼狈样,让人对行业心生羡慕确实很难。金融业广泛融入现代生活,与很多行业界限日益模糊。一些交叉性边缘性业务很难界定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比如电话催收、校园贷现金贷等等,在享受超额利润的时候,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引发的极端事件也是无法回避的。金融很多时候又不是直接的生产性行业,有些人从朴素的情感出发认为它不事生产而无度逐利。很多文学作品也渲染高利贷的罪***,与现实中金融消费遇到的套路贷相印证。凡此种种,很多人会把它转化为对行业的污名与不屑,以致于出现所谓的瞧不起金融业。其实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如此。甘蔗没有两头甜,茄简核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金融业要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业务野蛮生长期,必须要遵守应有的职业伦理。消费者也需要有基本的金融消费常识,而不是动辄情绪宣泄。这里的瞧不起金融行业显然也是一种非理性情绪。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作为一名曾经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我来选择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瞧不起金融行业?是因为有部分从业人员的目的和做法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一、急功近利金融行业总体算是高收入行业,做的是“钱生钱”的生意,利润自然非常客观。反正是因为如此,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会有很多人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二、隐瞒欺骗为了销售金融产品,获取足够的业务提成,部分金融从业人员会对客户进行隐瞒甚至欺骗,以快速成交,这种现象在理财和保险领域比较常见,如近几年不断暴雷的p2p项目等。三、忽视风险金融行业虽然有着较好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要用钱去“生”钱,你看中的是人家的利息,却不想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由于很多人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选择不慎,会导致资金的流失,甚至会因此而家破人亡。总之,金融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行业,在有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也会有人赔的血本无归。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金融行业,既要抓住机会,也要规避风险。我是凡庸之辈,感谢阅读,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受争议了,先说下为什么会被瞧不起吧,无论什么行业都可能被人看不起。金融这个词,包含的真的太大了,银行,保险,理财,融资,借贷,支付。。。。。。这些都是金融。真正的金融行业你怎么会看不起?高收入人群,行业的领军者,***的百业之首。①问题就出在瞧不起人的眼光了,他瞧不起的不是金融行业,而是销售行业吧,的确销售又苦又累,看似低三下四,是不管怎么样都是凭双手赚钱,来的都是干净的辛苦钱,有什么看不起的?真正又有几个工薪族白领有销售赚的多的?②还有一点原因可能,因为这个行业直接和钱挂钩很容易出现诈骗等不好的名词,部分人的心思不正坏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之前的P2P,前两年的套路贷。。。。。。真正瞧不起的是这个行业低素质的,低专业技能的,没有职业操守的,没有职业道德的人。瞧不起金融的人,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金融,接触的少可以是不能乱说。银行,证券,保险,都属于金融行业,没见的有人瞧不起啊胡说八道,除开原油宝事件外,能进金融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呢。就和公务员一样的,怎么会看不起?真正看不起的估计只有那些手里有大比资金或者其他优质投资渠道的有钱人吧,因为他们有钱,看不起那点钱。题主问问题问错地方了。
中行原油宝爆仓客户不补足亏***金额,中行是否要自行补足?
理论上是没有手续费的,但是有点差,即一种变相的手续费。点差也就是交易不以中间价成交,而是分为买入价和卖出价,中间的差值即为点差,也就是银行收取的变相手续费。中行人民币原油,点差一般为3-4元/桶,也就是同一时刻买入要比卖出多3-4元。
***银行原油宝事件有几种最终结*,哪种结*几率最大?
结*我认为有3种,但不管哪种都是购买原油宝的人买单。
结*一、中行自罚三杯,都是朋友虽然说现在监管部门已经介入,但如果查出中行并没有违规操作,只是正常的交易,那么很大情况下,也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毕竟购买原油宝的时候是签有合同的,如果中行完全是按合同来操作,总不能因为别人卖货晚了导致没有下家接手就怪别人吧,这属于不可抗力。
结*二、中行违规、被罚款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原油宝有没有违规操作,如果存在违规操作,被罚款肯定是一定的。
但罚款是针对中行原油宝这件事,钱也不可能退给购买原油宝的客户,而且中行属于国企,财大气粗的,罚多少他都无所谓,而投资者就不一样了,钱照给,该亏的还是要亏。
只能说没有赢家,但亏的肯定不是中行,而是投资者们。我觉得这种结*最有可能发生。
结*三、中行被罚款,钱退回投资者很多人都想有这个结*,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投资市场,亏了就是亏了。哪有把钱给操作员操作,最后亏钱了还要操作员赔钱的道理。这样做以后就没人敢开投资公司了,一亏钱大家就闹,稳赚不赔的生意谁不想做。
但我认为,出现这件事之后,***肯定会更加严格管控投资市场,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出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我认为这是个好事。但还是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行原油宝事件会不会发生连锁反应?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款产品的设计有本质的缺陷。
中行原油宝的雷,多日前我已经预警……
圆通我交了保金。。现在出事了可以拿到全额赔款的吗
要看货物的***失程度如果是完全***坏,已经毫无价值,那么你能拿到全额1000假如只是部分***坏,仍有价值,那么按比例赔偿.比如经过鉴定,货物价值***失了50%,那么他们也只承担50%的赔偿金,也就是500元,这个是按比例,并不是赔你750.
中行要不要赔偿此次购买原油宝的客户***失呢?
按理来说,不用。但可能会酌情"补偿",可能会让客户不用倒赔欠银行的部分。
这里的“理”是指合同约定。酌情"补偿",而不是赔偿,赔偿是建立在中行违约或过失基础上的。
首先, 中行原油宝最后一天移仓完全符合合同的约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个人产品协议》写得明明白白。中行原油宝最后一天移仓并没有违约。
其次,这样的产品设计本身也没有违规。***银行这只产品发售已经2年多了,选择在最后交易日移仓, 对接了纽约商品交易所对于***原油各个月份最后交易日的规定, 与国际油价市场无缝对接, 使得投资者在***原油到期前, 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何时移仓。
有人要说了, 工行早移仓了,你中行为什么不提早移仓?工行这次是运气好, 谁让你不选工行, 选中行呢?更何况, 如果最后不是暴跌而是暴涨呢,那么被*的就是提前移仓没让客户赚钱的工行了。(这可不是我瞎想 ,实际上工行14日移仓的时候,就被投资者*过,后来变成真香了。)
再次,中行没能在约定的20%平仓,并不是中行的过失,而是平不掉。
合同也明确约定了20%的平仓线, 中行应当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中行这么去做,不等于就一定能做成。毕竟跌成这样, 也不是想平就能平的,当时市场上已经没有对手盘,中行尝试了平仓但失败。
所以,这次事件中行“按理”不需要赔偿此次购买原油宝的客户***失。
但是,中行可能“酌情补偿”客户。比如,免除部分或全部此次事件中客户倒欠中行的款项。
因为,中行并不是完全没有瑕疵的。
原油宝的风险提示中的确有告诉客户可能会本金全部***失, 但并没有告知客户会“穿仓”, 需要倒贴银行钱。当然,中行自己在设计原油宝产品的时候,也不会想到原油期货的结算价居然能是负数,所以它也没想到会穿仓。
而期货投资的《期货交易风险说明书》中就会有明确提示: “***失的总额可能超过您存放在期货公司的全部初始保证金以及追加保证金。”而中行原油宝“挂钩境外原油期货”,实际上类似期货交易的操作。
“原油宝”的风险评级, 只要平衡型,也就是说最高只能买中风险(R3)的产品。这样的投资者根本不适合做期货交易,而买了原油宝的投资者根本没有意识到。
所以,中行在风险提示中是有瑕疵的。这一瑕疵令投资者承受了超过自己承诺的承受能力(即本金全部亏***)之外的亏***。
因此,从道理上说,客户承诺自己能承担的,客户应该自己承担,即本金全部亏***客户应该自行承担,中行完全不用赔偿。而对于穿仓(倒赔)的部分,中行应该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补偿,即不再要求客户承担这一部分。
***银行来自原油宝事件,散户360问答是不是受害方?之后会如何发展?
中行的原油宝事件可以说是近期有名的社会事件了,很多投资人亏***一大笔钱,有网友问散户都是受害方吗,事情如何发展呢?关于散户投资原油宝的人类型多样,有专门的投机分子,目的是想要抄底赚一些钱,也有日常投资理财的人,其实还有一些人是被银行的柜员忽悠买原油宝,一些真实性的案例可以说明。散户的类型有很多,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能算得上中产阶级,其实也是无产阶级的一种,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事件曝光以后,很多人发生,从亏***300亿元的事情可以看出参与的散户人数非常多。关于受害参与购买原油宝的用户有很多,其中不乏投机分子,这些人认为原油宝的价格已经跌到一定程度,于是选择抄底并打算大赚一笔,最终没想到华尔街的资本家为了割韭菜连底线都没有,直接更改规则到价格负数尚可交易。所以这些人本以为可以顺利抄底,结果打赔了一笔。但那些被忽悠购买的人甚至是老年人还真的很无辜,这些人真心不了解期货这种东西,甚至员工为了业绩各种忽悠的行为都在做,挺糟糕的。但无论是哪一类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在这件事情上除了中行其他国有银行都关闭了原油宝这虚拟的期货,银行方面的负责人已经知晓规则改变,但并没有做出任何介绍与反应,事情太过分。不仅如此,甚至在交易当天没按照规则提醒用户,关闭通道。经受这样的对待,用户确实是受害方。关于后续发展中行先先是发表了一似是而非的道歉声明,大意是没有催用户还债。在这件事情发酵之前,购买原油宝的用户其实不但亏***了本金,并且要赔付银行三倍的本金,催债短信已经发布到用户的手机中。当然这件事情的受害者太多了,引起的关注也不少,这说法显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甚至在很大一程度上***害公信力。再过了几天,中行表示用户不用赔亏***的金额,银行方面不计较,并且用户可以得到本金的20%。举例子,假设某散户花了300万买原油宝,原本散户还要再支付900万左右的“债”给中行,但是现在还能那会60万附近,剩下的240万是投资的亏***。但对于投资超过1000万的用户,没有这权利,因为认定其为专门的投资者,要承担杠杆***失。写在最后中行原油宝这事情很难看,希望有关人员可以以这件事情为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你怎么看待‘即商述宽尽原油宝和解协议曝光’事件急美皇入刑的流热富?
除去合理不合理不说,这算是一个双赢的方案了。对投资者来说,已经极大的挽回了***失,亏本部分就是一笔高昂的学费。如果中行咬死了不赔,说白了投资也是投资者个人的行为,P2P暴雷无法追回的多了去了,投资者也只能认了。在我一个旁观者看来,免除负价部分***失已经算是不错了,现在还补了20%的本金亏***,也就是国有大行能干得出来。换成其它机构试试看?对中行来说,操作中确实存在问题,产品设计、风险控制、产品宣传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漏洞。都会说投资是个人行为,盈亏自负,可是作为国有大行,这一次如果还是用这样标准的话术来解决,怕是会伤了客户的信任。亏的是钱,担起的是责任。不过,最后还想说一句,这钱从哪里来……你品,你细品~
中行原油宝事件后续:补偿投资者20%本金
4月21日,美油期货5月合约结算价格收于负值,***银行原油宝多头“穿仓”。
在经过一天暂停交易后,中行宣布按照负值进行结算,开始从多头投资者原油宝账户中划转全部保证金,并要求投资者补足结算差价。做多油价的投资者本金全部亏***还要倒贴钱。
这种罕见的巨额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对中行做法的指责,对中行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
1、产品风险评级超出投资者风险评级
中行风险承受能力评级分为五级,由低至高分别是: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进取型。平衡型为可以承受一定幅度的本金***失,对应的理财产品为R3(中等风险),即有一定的本金***失风险、收益浮动且有一定波动。
原油宝风险等级被中行划分为R3级,但原油宝是挂钩期货价格的衍生交易产品,非常明显的高风险,超出平衡型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宣传上,更是对没有风险分辨能力的客户进行推荐。
事实上多头投资者本金全部亏***,也远远超出了“一定的本金***失”这一风险评级。
2、产品设计缺陷
产品设置在22:00之后,投资者无法主动操作。
当天中行未按照协议约定提醒投资者补充保证金,也未进行强制平仓操作。
“亏光还倒欠”的事件爆发后,声讨的舆论高涨,监管部门迅速介入,中行态度出现转变。
4月24日,中行发布公告,表示将全面审视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环节和流程,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
4月29日,中行再次公告,表示正充分了解客户合理诉求,持续与客户沟通协商,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尽最大努力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4月30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保监会第一时间要求***银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客户平等协商,及时回应关切,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督促银行进一步加强账户类产品风险管控,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5月4日,***金融稳定发展***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召开。会议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适度性,提高专业性,尊重契约,理清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5月5日,中行发布公告,中行相关分支机构正按意见积极与客户诚挚沟通,在自愿平等基础上协商和解。
中行给出《和解协议》,穿仓造成的***失由中行负责,归还划扣保证金中超出的部分,并补偿20%的本金。由各地分支行联系原油宝客户,面对面签署《和解协议》。
5月9日,银保监会公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行、工行、交行存在理财产品数量漏报等违法违规行为。
5月10日,一些签署了和解协议的原油宝投资者表示收到了中行的补偿款。
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先后宣布,停止代理中行原油宝案件,退回诉讼费。
5月12日,中行下架原油宝。交通银行发布公告,将对个人产品风险等级名称和等级表述以及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表述调整。激进型的对应产品风险改为“极高”,收益波动“极大”。
5月13日,中行已对超过50%的原油宝投资者完成赔付工作。
部分拿到补偿款的投资者表示,中行的解决办法比较中肯。但也有投资人仍在寻找律师起诉中行,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利益。
“亏光还倒欠”事件已经逐渐平息,但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一是国内投资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出现了期权期货等各种金融衍生品,从07年开始,很多做外盘的机构也就是大韭菜,走出国门被人收割。
国内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淹死几个是正常的,在原油宝事件之后,中行、建行、交行都暂停了大宗商品的交易类产品。
二是多数投资人都是盲目投资,甚至不了解所投产品的规则。
原油宝已经说明挂钩期货近期合约,能够做多和做空,虽然不能加杠杆,但也是明确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做多的亏了哭诉,但从空头角度看,在划扣多头保证金的同一天,原油宝空头投资者也收到了负价结算的巨幅收益。
同时,《产品协议》也说明了每天的最后交易时间为22∶00,合约期最后一天结算。从产品设立以来就按照此约定进行操作,投资人也并未重视这一惯例。
三是多数投资人没有应有的风险意识。
投资有风险,每一个投资市场都有这句提示,但是估计很多人都是更关心收益。
投资人需要提高风险意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不要因为其他人的推荐而减少对自己投资产品的关注,投资始终是自己的事情,任何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自己冷静分析,自己认知风险,最后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以及推荐。
赔付投资者20%保证金,中行能否顺利了结原油宝事件?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郜融莲
近日娱乐圈、财经圈可以说是“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先是总裁夫人手撕网红,再是中行原油宝翻车,又是罗志祥的“时间管理”,最后还有个当当网的夫妻夺权,感觉自己像是瓜田里的一只猹,哪里有瓜哪里钻。
你以为自己终于把这瓜吃完了,没成想,前边吃的大瓜还出了个plus的版本。
对,中行原油宝事件的续集来了!多亏了网友们的不断努力,将事件不停地发酵,才有了比琼瑶戏更狗血的原油宝事件的后续。中行提出了最新的和解协议,要赔付投资者20%的保证金。
据财新报道,此次原油宝1000万元以下客户,有机会从中行拿回20%的保证金。而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需自行承担全部保证金***失,至于穿仓的部分由***银行承担。中行“原油宝”客户6万余人,1000万元以上的客户不足100户。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投资人都有机会拿回20%保证金。
那么原油宝事件能否顺利了结呢?
或许是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又或许是监管方面施压,5月5日中行终于发布了《***银行关于回应“原油宝”产品客户诉求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的内容大致就是,原油宝出现负价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我们也亏***了很多。但是,为了体现我们中行的宽阔心胸,客户经理会和大家协商赔偿的事情。至于协商不妥当或者不愿意和我们协商的客户,大可走法律途径,我们也没在怕的。
中行方面表示,对于穿仓部分的***失由中行负责,同时,中行还给予1000万元以下的小户最多退返20%的保证金(也就是本金),而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则自行承担全部的***失。
虽然这算不上是皆大欢喜的结*,但总比两袖清风还负债累累要好一些。
有人问,中行原油宝到底怎么回事?
投资者回答,就相当于你去便利店买饮料,别人拧开瓶盖都是“再来一瓶”,运气差点的人是“谢谢惠顾”,只有我是“请交罚款”。
中行这个赔付方案出来后,的确吸引了不少小户,他们可能也就投了几万元,能够不欠债还拿到一部分的赔偿,四舍五入相当于没怎么赔。不能说是美滋滋,但好像也不亏,所以有不少小户默默签下了协议。
当然,也有不愿意和解的投资者,他们认为手里掌握了中行的软肋。
之前说过,购买原油宝的一部分投资者,其实并不明白纸原油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是怎么交易的。这一部分投资小白他们的风险评测等级基本上都是C3平衡型或C4成长性,客户经理说这个期货不带杠杆、不会赔钱,他们就傻乎乎的相信了,然后在油价暴跌的时候疯狂抄底,越跌越抄。
而中行的错在,把一个高风险产品,甚至可以说是无限风险的产品包装成了一个低风险产品,再去推荐给不懂行的投资者,这严重违反了适当性义务。
正是因为手里握住了对方的软肋,投资者们便认为中行给出的赔偿太少。况且中行给出的赔偿金额,与现在的油价对比还低了五六倍,这就让投资者难以接受。若不是中行移仓太晚,他们现在早就赚的盆钵满体了。如果要赔偿,起码要赔偿给他们保证金的60%-80%,或者是按照4月20日22:00的价格来算。
价格是投资者们不愿意和解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中行方面的态度也是另外一个因素。不少投资者表示,中行在公告中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服来告”。明明你做错了事,态度还这么横,简直是强盗行为。
对于中行给出一个赔偿方案,其实大家都是意料之中的,毕竟网络舆论那么多,一人一口唾沫还能淹死一个人。原油宝事件后,中行就像是过街的老鼠,名声臭了还怎么做生意?面对如此压力,中行只能站出来,终究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但想让中行全部认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每日财报》注意到,此前,原油宝产品合同里明确表示保证金低于20%时,就强制平仓。油价跌到负数,强制平仓没能生效,这是银行风控的问题,这一笔***失理应由银行来承担。按照这个概念,中行赔付保证金的20%是合理合规的。
至于为什么只给小户赔付,不给大户呢?
据公开媒体报道,中行原油宝的投资者有将近6万人,而本金1000万以上的大户,只有近百人,只要把大部分人稳住了,这件事情就好办了。
小户用于投资的钱,可能是自己的全部家当了,这里边可能有结婚的彩礼钱、孩子的奶粉钱、买房子的钱等等,这些钱没了,就等于把人***上绝路。一哭二闹算是轻的,万一有上吊的,这闹起来中行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所以中行的策略就是,先打个巴掌,把你的钱转走了,还告诉你要赔钱,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一下子就让小户的心态崩了。一筹莫展之时,中行立马给个甜枣,不用你们赔钱了,我再给你们退20%,再加上客户经理循循善诱的引导,不少小户就心动了,签下了这份赔付协议。
而那些不愿意签协议想要走法律程序的小户,把中行告上法庭之后,官司要打多久、打完官司又能赔多少、赔完之后的钱又能不能够你四处维权的费用,算清楚这笔账以后,可能也没几个人愿意去打这场官司了。
大户和小户不同,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比小户强,并且大户更要面子,不会聚众闹事,滋生事端。在他们看来,投资有风险,难免会赔钱,只要穿仓的***失不由自己承担,这事儿也就可以这样不了了之。
这又从侧面给投资者一个警醒,合理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才是明智做法。
不知中行此次提出的和解方案,能否为原油宝事件画上一个句号,堪比《回家的诱惑》中的狗血剧情会不会在现实中上演,《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江西银行股价闪崩背后的故事
呼之欲出的央行数字货币
苏宁易购“加减乘除”法则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