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扬卡是什么意思(苏联那么强大的克格勃现在都哪儿去了?)
苏联那么强大的克格勃现在都哪儿去了?
不告诉你的话,你肯定看不出来——下图的这位老者,就曾是克格勃成员。
这张照片是老非在格鲁吉亚旅行时拍摄的。
你知道,格鲁吉亚也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自然也是有克格勃的。
强大的克格勃现在都哪儿去了?
有的变成了总统,有的变成了金融寡头;有的变成了晚景凄惨的门卫,有的坐在跳蚤市场上发呆……
因为克格勃再强大,它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
下图是克格勃配备的“暗器”,但它不得是由人来使用的吗?
头顶变天了,大厦倾倒了,这些人自然也会各奔前程。
变成总统的就不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变成金融寡头的也没啥好说的——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一部人当权派腐败滋生,想要把***的资产个人化。
有这个能力把“***的资产个人化”的人,自然都是在那个历史的末梢,还掌握着实权的人。
就从我旅行时的两个实际经历,来说说变成普通人的前克格勃。
老非拍摄的那位老者——据他自己说,他曾在莫斯科有一套公寓,日子一度过得很不错。
因为当年他可是有着一份人人羡慕的好工作,那就是供职于克格勃。
现在他居住在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守着一个慢慢走向荒芜的、游客罕至的院子。
这个院子,不少上了岁数的***人或许都知道——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因为同名文章曾入选过咱们的语文教材。
这个印刷所曾经是一个很热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不时地会有孩子们、少年们排队来这里参观,接受定制化的主题教育活动;而成年人也会来这里瞻仰,并缅怀那个年代。
但现如今它早已是破败不堪,呈现出一副坐等消逝的状态——除了***游客和当地的一些老人之外,这里算得上是人迹罕至了。
老者就是第比利斯印刷所里唯一的看门人。
平时这个院子是锁着的,因为基本上没人会来。
***游客慕名而来的话,不知道敲门的话搞不好就得失望而归。
我绕到入口一侧的小窗,对里面喊了两句:China,China!
里面应了一声,走出来的就是这位老爷子,他很愉快地给我们开门。
老爷子听说我们来自***,就冲我们大喊China!——竖个大拇指;American!——作势向地上吐口水。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的喜爱,以及对于***的反感。
印刷所是不收门票的,但来看印刷所的***人约定俗成,都会按人头每人给老爷子10块格鲁吉亚拉里。
收钱的时候,老爷子再一次冲我们大喊China!——竖个大拇指;American!——作势向地上吐口水。
你可以说老爷子的“竖大拇指”和“吐口水”是在做戏;但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谁都要面对生活。
另外,我觉得即便是在做戏,老爷子也是有一定的真诚度在里面。
这位前克格勃成员,如今的看门人,他的全部世界都在这里,他的余生就跟这个印刷所深深地捆绑在一起,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可想而知,老爷子和印刷所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晚景凄惨。
毕竟过些年头,如果***游客也不再去的话,这里就该彻底荒芜了。
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还有一个很出名的跳蚤市场,名叫旱桥市场。
不少来格鲁吉亚旅游的人,都会去那里淘一些苏联时期的勋章、像章、纪念章。
我当然也跑去看了看——这是我拍的其中一个小摊。
下图是我老婆在旱桥市场的小摊前挑选小纪念品。
跟图中摆摊的老者聊起来才知道,他之前的工作也跟克格勃有关。
限于双方英语水平都不高,我们只听懂了一个大概:老者应该不是一线出勤的那种克格勃成员,而是编制内偏后勤的那种。
即便如此,在当时这份工作也应该是收入不低的。
而现在,老者只能守在自己这片简陋的小摊前,靠售卖一些他自己曾无比熟悉的小制品,来维持生计或是贴补家用。
结语:强大的克格勃去哪儿了?
其实哪儿也没去,还是这块土地上的这些人。
或者说已不存在,因为它早已成为历史。
因为辉煌和持久,本就是互不关联,其实又互相关联的两个词。
辉煌是为了持久。
但辉煌并不等于持久。
第1章卢比扬卡
1927年8月26日,晚上七点,这辆电车停在卢比扬卡广场,一个头戴无檐帽,身穿粗布上衣肘间夹着几份报纸的工人模样的年轻人走下电车,快步穿过广场稀疏的人群,过了马路。他坐在广场边的石基上,右手从口袋里夹出一支烟,叼在嘴里,迅速从裤袋里掏出了一把银灰色的打火机,点着了烟,又放了回去。他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娴熟地夹着烟,猛吸了一口,那橙红色的火光,几乎能使人看清他的面容。他吐出一团呛人的烟雾,右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敲着。
连续抽完两三根,他解开几颗扣子,敞开胸口,傍晚莫斯科的习习凉风轻轻地带走白天的炎热,也愿她吹散这位年轻工人的苦闷。这个年轻人在郁闷什么呢?是今天去工厂上班迟到,被***训斥?或是在电车上与人起了口角?或是,在情场上失利,遭到了年轻貌美的姑娘拒绝?
当我们在猜测时,已到了七点半,这位抑郁的小伙子可得赶在宵禁前回到宿舍,要么他可得倒大霉了。他起身,拍了拍亚麻布的长裤,系上扣子,把地上的几根烟蒂又用力跺了几脚,夹起那沓报纸,沿着马路,却向广场另一头走去。
街上的行人,已经寥寥无几,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人人自危,生怕惹上麻烦,丢了性命。那位年轻人,加快了步伐,走到了广场边,深灰色的建筑旁。他环望四周,广场上几乎空无一人,他定了定神,继续往前走。
这时,有一辆电车从街口缓缓驶来,这辆车是从红场开来的,已经是末班车了,要是不想晚归,他最好搭乘这部电车,赶紧回去。几位行人,快速的跑向车站,暗自庆幸自己不用无数次掏出身上的证件,再在哨卡里熬一个晚上了。
正当广场上的人们都将目光聚在那辆即将到站的电车时,这位小伙子,将帽子往下压了压,跑向了卢比扬卡广场的一角,他的身影消失在了那幢深灰色的建筑前,当然没有人注意到那突然消失的年轻人,更没有人去关心建筑门口,那金属板上篆刻的字:卢比扬卡广场11号【2】。
那个年轻人,走上楼梯,直接上到了三楼,他沿着幽暗的走廊,走到了尽头的一间办公室门前。灯光从门缝中射出,映出木地板凹凸不平的纹路。他一推门,走了进去。
“哦,瓦洛加,”中校军官不耐烦的说道,“你怎么连门也不敲就进来了。”
中校说着,拉开抽屉,拿出一纸包烟,递给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摘下帽子,把一沓加在报纸里的文件放在桌上,接过烟,坐在椅子上,用手揉了揉左侧额头,掏出打火机,点燃了烟,大口大口地吸着。
中校并不忙于去翻看文件,而是打开左边抽屉,从中拿出一支雪茄和一把雪茄刀,将雪茄一头截去一节,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小盒火柴,擦亮火柴,用左手夹着雪茄,向下倾斜,点燃雪茄,静置了一会,待雪茄燃着的一头出现些许白色灰烬,便用嘴含住一头,吸了一口。
“汽车厂没什么事,巴甫洛夫。”弗拉基米尔说着,指了指用报纸裹挟着的那叠文件,“里面那张黄色的纸上有四个工人的名字,其中一个是第二车间的钳工,是敖德萨人,曾经上过白军军校,他手里藏了几本外文书,我在他轮班时查看了一下,是德语的,不碍什么大事,但得给这家伙点教训。另外三个,有两个是第三车间的,一个是大卢基来的,还有一个勒热夫来的,外加一个第二车间的,从古比雪夫来的,晚上开**研讨会,和另一群乡下人竟然议论人民内务***会的权力交接问题。我看,他们说不出几个大人物的名字,就只把这三个领头的记下来了。”
“唉,一群乡巴佬。”巴甫洛夫中校轻蔑的一笑,吐出一个烟圈。
“接着说。”
“汽车厂厂长的身份,已经确定了。”
“是那个安东诺夫?”
“是的,正如之前所料,他有一个表哥,曾是临时**【3】的一个地区负责人,内战结束后逃到了华沙,还带走了一百多万金马克的债券,还在华沙混了个一官半职。他在革命前,靠他表哥的关系留在了莫斯科,后来去了圣彼得堡一个技校。革命发生后,他回到了莫斯科,改了名字,他花了点钱打点了户口登记*的人。”
“你是怎么查到他更名的?”
弗拉基米尔把快抽完的烟放进烟灰缸里摁灭,又点燃一只,接着说。
“他从圣彼得堡毕业,以及他的表哥的情况是从先前的情报搜集中得到的。他的秘书每周三下午四点都会提前下班,我趁轮班时,检查过他的档案。当然这些里面不会有这些信息,不过可以佐证的是档案中提到他在1918年转为莫斯科居民,但当我查阅房产登记表时,发现现在他的住所,早在1915年6月就转手给他了,这是第一个疑点。”
“接下来呢?”巴甫洛夫站了起来,晃了晃壮硕的躯体,扭了扭脖子。
“他每周都会寄出两到三封信,而每隔两周会收到一封信以及一个包裹,我算了一下从华沙到莫斯科的信,若不想被抽查,就要经荷兰,通过共产国际【4】的特殊渠道,匿名进入苏联,只要对邮政的人施以小贿,在分拣进普通邮件,寄往他的住处,伏尔加格勒大街73号,这一过程耗时大约两个星期。”
“继续。”
“戈尔什科夫收集了一个月以来他们家的垃圾,从中有几点发现,有3枚红酒塞,还有被撕成碎片的外包装,根据商标的辨识,越发现是7支,外加3个纸糊信封,也被撕碎了,并且很不完整,但我们还是找到荷兰海关的邮戳,我们打开信封检查,发现其中信封右下角结合处,鼓起一个褶皱,根据推断,这是因为信封不够大所导致的,而另外两个信封都比这个大,而且没有鼓起,证明这个信封于信纸大小不符,很有可能是在荷兰更换了信封,但是并未留意信纸大小而犯得的粗心错误。”
“但这个好像不具说服力啊。”
“我们仔细检查了信封内部,用碳粉和墨刷轻轻剐蹭,竟然发现了一个波兰**的钢印,很明显是信件太多长时间堆压形成的。这点佐证了我之前的猜想。这是第二个疑点。”
“嗯,很好。”
“我叫戈尔什科夫立刻查遍邮政*所有能够接触国际邮件的工作人员的档案,发现了3其中的三名是前**职员,进一步的调查排除了另外2个普通公务员,只剩下一个,亚历山大科维奇,外事办公室主任兼伊万捷耶夫卡区第一副***。通过与他司机的交涉,得知他每个月都会派司机去伏尔加格勒大街73号,从他的亲戚那儿拿腌菜,每次都是一大包,很沉,有一次,那家女主人给的袋子破了,玻璃瓶就漏了出来,这可把司机吓坏了,他赶紧换了一个袋子,重新包好,他说,那酒没有商标,而且不是伏特加。”
“你们是怎么让他招的?”
“也是个乡巴佬,两瓶伏特加就解决了。”
“另外,通过线人,我们也了解到亚历山大科维奇做这个行当有些年头了,当时也帮白军匪帮记过,后来差点出了岔子,把老命赔进去。”
“哦,是吗。”巴甫洛夫抽出一支钢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些什么,塞入了那份文件中,继续听弗拉基米尔汇报。
“安东诺夫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都在莫斯科上中学。有一次,那个男孩子竟然带回学校一只镀金的怀表,表盘上镶有双头鹰【5】的鎏金花纹,这是学校老师说的。表被没收了,老师问他,他说是他从家里偷得,第二天,老师又问,他却说是在外面捡的,身上还青一块紫一块的,毫无疑问这是第三点。”
“好,干得漂亮。所以又是老套路了,通过境外包裹行贿,非法与境外势力联络。”巴甫洛夫说到。弗拉基米尔也得意的点了点头,补充道“是的,但批捕令要下达的快些。”说完,又取出一只香烟,肆无忌惮的抽了起来。
“没问题,没问题,我的好兄弟,我保证亚历山大科维奇和安东诺夫很快会乘上前往西伯利亚的特快列车的。”说完,巴甫洛夫拎起一个话筒,歪着脑袋夹住,一手夹着雪茄,另一只手拨通了内线号码。
“喂,伊万,来我办公室一下,对,马上。”说完,放下话筒。
“你走的这一个多月,格别乌【6】可真是乱套了。”
“哦,怎么了。”
“一件大事,大革命【7】失败了,共产国际的援助资金打了水漂,人民内务***会【8】设立了调查小组,上面的人这回是真生气了。”
巴甫洛夫抬起头,看了看斯大林像,向画像吐了个漂亮的烟圈,打趣地说:“是吧。”
两个人笑了起来。
“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大革命失败了,上面要求派出一部分人员赴***领导地下斗争,总之分出去不少人,说什么,要维护国际在***的影响力,已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这帮王八蛋,国内的事就像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这次召我回来,是有新案子要办了?”
“不错,人都走光了,你是我最得力也是最信任的人了。”
说完,见弗拉基米尔的烟又要抽完了,巴甫洛夫赶紧递出桌前那盒烟。
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请进,伊万。”
一位身材高挑,略显瘦削的年轻军士走了进来,身着的长筒皮靴和深蓝的灯笼裤看上去十分滑稽,他立刻被烟味呛得眯起了眼睛。
“巴甫洛夫同志,有何吩咐?”
巴甫洛夫放下雪茄顺手拿起桌上的文件,和弗拉基米尔起身,走向这个年轻军士。
“这位是扎伊采夫·伊万诺维奇同志。”巴甫洛夫介绍到,并用右手指向伊万诺维奇,同弗拉基米尔示意。同时用持有文件的左手将弗拉基米尔往前推了推,对伊万说:“这是格尔吉奥·弗拉基米尔·马林科夫少尉。”
伊万诺夫立刻行了一个军礼,说道:“少尉同志,您好。”
弗拉基米尔也以军礼回敬,说道:“您好,伊万诺夫同志。”
巴甫洛夫说道:“伊万,这里有份文件,是关于汽车厂的调查,里面有一份黄色名单以及汽车厂厂长安东诺夫的调查报告,还有一份白纸上是我写的,是关于康斯坦丁亚历山大科维奇的,邮政*外事办公室主任兼伊万捷耶夫卡区第一副***,帮我草拟一份批捕名单,其他的是案宗和证据的胶片、以及目击证人的口供,要在明天早上八点的内部会议前准备好,明白了吗?”
“好的,巴甫洛夫同志。”伊万接过文件,准备离开。
“对了,帮我叫一下瓦西里同志,就说半个小时后我要用车。”巴甫洛夫补充道。
“是,一定照办,再见少尉同志。”伊万便离开了。
“对了,刚才聊到哪了?”巴甫洛夫问道。
“说要把我调回来了。”弗拉基米尔答道。
“哦,对,对,瞧我这记性”巴甫洛夫边说边摇着头,又拾起了雪茄。
“不过今晚,你就得陪我折腾一宿了。”
“噢,干嘛。”
“鲍里斯·屠戈涅夫斯基,听说过吗?”
“不知道。”
“莫斯科大剧院的那个……那个指挥,还常常写些时事评论,有时语言过激,我们警告过他,他不听,我们就禁止各报社刊登他的文章,上周在家中的聚会中,喝完了酒,就大肆批判起当*来了,内容被人记了下来,揭发了。”
“哦,我的天,不会吧,我的约瑟夫。”说完,弗拉基米尔看向斯大林像。
两个人又开怀大笑起来。
“今晚是要抄家了。”
弗拉基米尔收敛了笑容,他想再点一支烟,一摸,发现烟盒瘪了。
“我的老弟,你这是怎么啦,这才两个小时,你已经抽完一盒烟了,啊,我明白了,你该不会是帝国主义派来的叛徒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吧,啊,哈哈哈……”说完,巴甫洛夫自顾自的笑了起来。
弗拉基米尔的笑容消失了,脸上出现了先前在广场上抑郁的表情。
“维克多,我要告诉你,我,我的女伴,好像,好像……”说到这,弗拉基米尔眉头紧皱,他不愿再说下去了。
“不是吧,弗拉基米尔,你是说柳德米拉?”巴甫洛夫也变了脸色,气氛突然变得凝重了。
“那天,我去找她,我竟然发现,她的床单上有烟味,很重的烟味,但她从不抽烟,我***,从不。”
巴甫洛夫也表示疑惑,出于朋友朋友的立场,他问道:“有没有可能是她的女性朋友抽烟呢?”
“但愿如此,但愿如此。”弗拉基米尔略带感伤的说。
看到好友心情有所好转,巴甫洛夫也长出了一口气,他熄灭了雪茄,将雪茄刀和剩下的一小节放回抽屉。
“柳德米拉是个好女孩,她是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的,她是那么单纯。”
“你说的是,我不应该这么想,我爱她,我相信她。”
“你就是职业病犯了,我们这工作,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巴甫洛夫自嘲道。
“现在回到你的办公室去,换上原来的衣服,十分钟后我们出发。”
“是,中校同志。”弗拉基米尔说完,走出了办公室。
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
姓名:鲍里斯·康斯坦丁
职务:第三车间,普通钳工
弗拉基米尔嘴角微微向上翘,摇了摇头,将卡片压在衣服底下,放入了抽屉。又打开左面下数第二个抽屉,取出一把纳甘左轮手枪,把一个油纸包打开,取出六颗子弹,一颗一颗小心翼翼地压进转轮,闭合保险,放入枪匣,取出手表,扣在左手腕上,又将门后挂着的大檐帽牢牢戴在头上。
他振作精神,走出办公室,朝巴甫洛夫的办公室走去。
“我们走吧。”巴甫洛夫中校,也已束起武装带,整理好行装,准备出发。
“那个挂彩的家伙什么时候来的。”弗拉基米尔压低了嗓音,轻轻说道,用目光瞥了瞥斯大林像。
“好了,今晚的玩笑已经开的够多了。”巴甫洛夫一反常态地严肃道。
弗拉基米尔,跟在巴甫洛夫身后,向楼下车库走去。他忽然感到胸前的口袋里有个坚硬的东西硌得他十分难受,他掏出一张硬制红皮的小册子,打开,里面夹着一张纸,还散发着淡淡香气,粉纸上有一个深红的唇印,毫无疑问是柳德米拉的,他是仿佛立刻忘记了先前的烦恼,想现在就见到她,拥抱她,亲吻她那迷人的红唇,向她诉说这一个月变换身份的传奇经历。取出粉纸,泛黄的纸页上贴着他的证件照,上面写着:
姓名:格尔吉奥·弗拉基米尔·马林科夫
军衔:少尉
**面貌:布尔什维克
他满意地合上这本小册子,翻回正面,红底的封面上印有烫金的俄语单词:*****保卫总*。
【1】《真理报》(俄文:Правда),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d中央***会的机关报。在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
【2】苏联*****保卫总*(ОГПУ,格别乌)总部,于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
【3】1917年“二月革命”结束后,由克伦斯基组建的新的俄罗斯**,因未能使俄国退出一战,同年该政权被布尔什维克发动的“十月革命”推翻。
【4】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总部位于莫斯科,是一个共产d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和地区的共产d组织、400多万d员,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13次执行***会全体会议。
【5】罗曼诺夫王朝的标志。
【6】苏联*****保卫总*(ОГПУ,格别乌),最早叫契卡,后来更名为**保安总*,音译为"格别乌",1934年7月10日,根据斯大林起草的苏维埃联盟法令,*****保卫总*改组为***安全总*(简称ГУГВ),归属最高苏维埃内务人民***部(NKVD)领导。1953年改成"***安全***会",简称"克格勃"。格别乌不但从事国际间的间谍活动,也对苏联国内异见人士进行秘密调查甚至抓捕。
【7】北伐战争,是由***国民d领导下的国民**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内部因对***共产d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正式统治全***,成为***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实际上,国民**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
【8】内务人民***部(俄文:НародныйКомиссариатВнутреннихДел,英语缩写为NKVD)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的***机构,1946年改称内务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主要执行机关,首脑为内务人民***(1946年改称内务部长),先后由雅戈达、叶若夫、贝利亚担任。内务人民***部下属的***安全总*是克格勃的前身,前苏联内务人民***部的组织架构还有"古拉格"等。内务人民***部除担任常规***的角色外,其属下部门也负责其他事务,如交通管制、消防、国境警备和***档案管理等
克格勃是什么意思
1918年苏俄**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在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的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克格勃主要机构有:对外谍报*、国内反间谍*、军队管理*、边防军管理*、总务*、克格勃驻外站组等。克格勃系统工作人员曾一度达到...
卢比是哪个***的货币?
卢比是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和毛里求斯等国所使用的货币名称。
印度卢比是印度法定货币,国际上通用简写“Rs”、“Re”或“INR”。币值为:5、10、20、25、50派士和1、2、5、10、20、50、100、500、1000、2000卢比。2010年7月,印度内阁批准了印度卢比新符号。这是一个由梵文字体和罗马字母“R”组成的综合体,为“ ₹ ”。此间媒体认为,新符号的出炉,标志着印度卢比加入了像美元、英镑等具有明确标识的货币行列。
巴基斯坦卢比是巴基斯坦的货币称号,现巴基斯坦流通的硬币计有:1卢比、2卢比、5卢比、10卢比,纸币有:10卢比、20卢比、50卢比、100卢比、500卢比、1000卢比及5000卢比共7种。5卢比的纸币已经退出流通,被5卢比硬币所取代。
尼泊尔卢比,代号是NPR,是尼泊尔的货币单位。目前流通的货币面额:有1、2、5、10、20、50、100、500、1000卢比等面额纸币,铸币有1、2、5、10、20、50派沙及1卢比。1卢比=100派沙
世界上比较出名的特工组织有哪些?英文简称分别是什么?以及大概信息
***:CIA中情*,中央情报*(CIA)是*****的情报、间谍和反间谍机构,主要职责是收集和分析全球**、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情报上报*****各部门。它也负责维持在***境外的军事设备,在冷战期间用于推翻外国**。中央情报*也支持和资助一些对***有利的活动,例如曾在1949年至1970年代初期支持第三势力。根据很多报道和一些中央情报*重要人物的回忆录,中央情报*也组织和策划暗杀活动,主要针对与***为敌的***的领导人。中情*的根本目的,是透过情报工作维护***的***利益和***安全。FBI联邦调查*,***联邦调查*,是世界著名的***最重要的情报机构之一,隶属于***司法部,英文全称FederalBureauofInvestigation,英文缩写FBI。“FBI”也不仅是***联邦调查*的缩写,还代表着该*坚持贯彻的信条——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是联邦***。***联邦调查*根据职能和授权,广泛参与国内外重大特工调查案件,现有的调查司法权已经超过200种联邦罪行。FBI在北京(美驻华大使馆)等世界各地设有办事处。苏联:KGB克格勃(已废)即苏联***安全***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前苏联早期的情报机构契卡将总部设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霍瓦亚大街2号,1918年苏俄**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在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摩萨德(Mossad),全称为***情报和特殊使命*(TheInstituteforIntelligenceandSpecialOperations),由***军方于1948年建立,与***中央情报*、苏联内务***会(克格勃)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情报组织”。自从成立以来,摩萨德进行了多次让世界震动的成功行动。它的成功,成为世界情报史上的传奇。***:***陆军情报六*(MI6=MilitaryIntelligence6),又称秘密情报*,缩写为SIS,代号为MI6军情六处(***负责海外谍报工作的部门),对外又称“**电信*”或“***外交部常务次官办事处”。西方情报界把MI6看成是***情报机关的“开山祖师”,从伊丽莎白的开创初期至今,它和它的前身都是严格保密的,也称秘密情报处,原为***情报机构海外谍报系统。
每个***对情报部门和情报人员的称谓是什么?
特工,不是007。更不是余则成,也不是老六。他就在你我之间。而且特工更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应该说,每个***都有情报机关和系统。情报是***安全的免疫系统。如果说,军队的***的利剑的话,***是***的盾牌的话,那么情报系统就是一个***的暗影。
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情报机构是:***的中央情报*,俄罗斯的***联邦安全总*(克格勃),***的摩萨德,***的情报总*(而其中军情六*是一个部门)。但还有一个***的情报机构丝毫不亚于以上四个情报机关。你们可以度娘一下jinwudai你们就知道了,毕竟有些已经解密了。***对某国的评价是:XX情报部门的可怕之处是连名字都没人知道。间谍无疑还是一个很神秘的“职业”他是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的人,他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就连影子都没有。
就情报机构而言,***无疑是开山鼻祖。***的情报*是由***安全*、秘密情报*、空海军情报*和**通信总部等共同组成。而其中***陆军情报六*(简称军情六处)为大家熟知。又称秘密情报*,但***情报机关对外宣称“**电信*”或“***外交部常务次官办事处”。实际上就是刺探他国情报的机构,007是***情报机构最好的广告。詹姆斯邦德则是高级间谍的代言人。
***中央情报*是国际最大的情报组织,而且是以“公开”身份出现的,老布什就是第一任***中央情报*驻某国情报站站长、***中央情报*总部位于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兰利。其主要分为情报处、管理处、行动处、科技处四个部门。当然还从事大量不为人知“暗事”比如暗杀卡斯特罗就数百次。中央情报*长是联邦**组**员。
谈及克格勃无不谈虎变色,前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安全*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地步,在冷战期间与***中央情报*展开龙争虎斗,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最关键的是丝毫不落下风。一起起惊天案至今依然是传奇。普京可是克格勃出身的。俄罗斯联邦安全*目前是俄罗斯最高情报机构。总部位于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1号,*长由总统直接任命且只对总统负责。
***的摩萨德全称为***情报和特殊使命*。以精干奇异闻名于世,从**之外的阿根廷将德国纳粹分子“绑架”回***接受审判,将法国飞机从戴高乐机场开回了***。更为可贵的事,***以不放弃任何一个特工为最高原则。当埃及抓获***“特务”要处决的时候,***立即声明,如果埃及**将***特工处死,那么关押在***一千多名埃及军人一律处死陪葬。最终,埃及同意***以在押的1600多名埃及军人换回***特工,如此以来,谁不舍身忘死。
既有情报机构,也就有反情报机构比如***的MI6(秘密情报*)、俄罗斯的SVR(对外情报*)、德国的BND(联邦情报*),***的FBI(联邦调查*),还有***的NSA(***安全*)、***的GCHQ(**通信总部),这里必须要要说明的是各国总参谋部二*都是情报*(一*作战*)比如俄罗斯的GRU(总参谋部情报部)、***的Aman(军事情报*)。美军的第902军事情报旅等。
总之,一个***的情报机构无疑是他最要害和最神秘的机构,他将永远也必将永远在黑暗中生活,每一个***都需要这样的机构。孙武子十三篇最后一篇就是用间篇。可见他的重要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上海话克格勃是什么意思
1、克格勃,全称“苏联***安全***会”,简称КГБ,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2、克格勃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及斯大林时期内务人民***部下属的***安全总*,前苏联早期的情报机构契卡将总部设在彼得格勒霍瓦亚大街2号;1918年苏俄**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在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3、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其第一总*另外成立俄罗斯对外情报*,与***中央情报*、***军情六处和***摩萨德,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
斯里兰卡国旗上的动物是什么意思
斯里兰卡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旗面四周的黄色边框和框内靠左侧的黄色竖条,将整个旗面划分为左右结构的框架。左边框内是绿色和橙色的两个竖长方形;右侧为咖啡色长方形,中间是一头紧握战刀的黄色狮子,长方形的四角各有一片菩提树叶。咖啡色代表僧伽罗族,占全国人口的72%;橙、绿色代表少数民族;黄色边框象征人民追求光明和幸福。菩提树叶表示对佛教的信仰,而其形状又和该国国土轮廓相似;狮子图案标志着该国的古称“狮子国”,也象征刚强和勇敢。
克格来自勃是什么?
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英文:TheCommitteeofStateSecurity)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安全***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前苏联早期的情报机构契卡将总部设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霍瓦亚大街2号,1918年苏俄**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在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
在游戏里炸毁卢比扬卡,会在线下被请进卢比扬卡吗?
文丨陆叁伍排版丨Arc翼执泠
这条新闻初看颇有几分苏联笑话的色彩。在上周四,俄罗斯某法院对三名少年作出了恐怖主义相关罪名的判决。
法庭上展示的众多证据当中有一条,他们在《我的世界》里炸毁了一栋虚拟的卢比扬卡大楼。
“莫洛托夫鸡尾酒”也是很有来头的诨名,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更“有意思”的是,F***发现这三名少年曾在《我的世界》里线上炸毁了一栋虚拟的卢比扬卡大楼,即过去的克格勃总部、今天的F***总部。而这也成为了三人罪行的一部分。
科普一下,“卢比扬卡”实际上是莫斯科的一个广场,从“契卡”到“克格勃”再到今天的F***,卢比扬卡11号建筑一直是老毛子的情报和安全机构所在地。因为去过的外人(主要是“小布尔乔亚”)大多有来无回,因此卢比扬卡也逐渐梗化,成为人们在调侃苏联时的一个符号。
卢比扬卡最近一次出现在游戏里是在《使命召唤:冷战》当中,玩家可以扮演一个虚拟的“克格勃安全部长”别列考夫,给CIA做内应。
坐了一桌甲级战犯(无慈悲)
值得一提的是,卢比扬卡大楼内部是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入的(毕竟请进去的也出不来),也没有内部照片流出。所以游戏里的卢比扬卡内部景象,大伙图一乐就好。
当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打算介绍卢比扬卡,也无意讲苏联笑话。
我想问的是:看完这则新闻,大家觉得在游戏里炸毁卢比扬卡大楼,结果卢比扬卡要调查这事。有那么严重吗?
可以这样问,就算是游戏,它应该在一个怎样的尺度上进行?
从游戏的角度来讲,这涉及到游戏作为一种媒介的伦理问题。
我相信很多读者玩过《使命召唤6》,也一定对其中“不准说俄语”一关记忆犹新。这一关是绝无仅有的、让玩家以主视角扮演恐怖袭击者的关卡。这一关在当年遭到了不小的抵制,在美版、日版当中这一关直接被设定为不能攻击平民,俄版当中这一关是被直接删掉的。
往近了说,去年硬核反恐游戏《严阵以待》(ReadyorNot)计划推出校园枪击场景的时候也是引发了不小的节奏。就在校园枪击内容公布后不久,《严阵以待》的开发商和发行商就分道扬镳了。虽然缺乏直接联系,但外界依然猜测这是因为发行商不愿为校园枪击承担内容上的责任。
所以,很显然游戏并非可以随意承载内容,尤其是带有恐怖主义色彩的行为——爆破***安全机构的所在地显然属于此类。
那么,就“在游戏里炸毁卢比扬卡大楼”这一行为本身而言又如何呢?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放出两种看起来本质相同但表述上大有不同的行为:
“我在《我的世界》里炸毁了自己盖的一栋楼”;
“我在《我的世界》里炸毁了虚拟的卢比扬卡大楼”。
这两种行为,看上去好像本质就是“在游戏里炸楼”,但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满足一下自己的破坏欲,而后者则因为对象的具体而有了指向性,更何况它指向的是***机关,甚至还是***安全机构这样的敏感对象。这样就很难不让人怀疑后者有动机。
更何况,在2010年的时候,卢比扬卡地铁站真的遭遇了***事件。这就好比在《GTA》里做个双子塔mod,然后开飞机去撞,哪个“普通人”会干这种坟头蹦迪的事情?
临近结尾,我还是想提醒两个细节:第一,这几位少年在游戏里炸毁卢比扬卡大楼并不是孤立行为,他们被捕是因为在F***办公室贴海报,甚至还有过制造燃烧瓶的行为,他们在《我的世界》里炸毁一栋虚拟卢比扬卡大楼的行为在法庭上可能只是多个证据之一;
第二,诸如《莫斯科时报》、IGN这样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实际上制造了一种“在游戏里炸毁卢比扬卡结果被捕入狱”的印象。虽然在正文里他们也提及了制造燃烧瓶和“烟花”(其实更有可能是***物),但他们所使用的标题实际上是极其一个不好的引导,其效果就像《毁灭战士杀穿地狱,原因仅仅是他的兔子被杀了》。
看看这轻描淡写的口气
最后提一句,刑罚最重、被判处了五年监禁的乌瓦诺夫在法庭上是这样解释他的行为的:
“我有求知欲,我只是喜欢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罢了。”
所以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估计也只有当事人和肃反人员知道了。至于量刑如何,怎么看待,可能不到UEG成立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能说,大伙玩游戏的时候还是要想一想自己玩的到底是啥,就像我老爹见我玩游戏时常说的那样:
“是你玩游戏,而不是你被游戏玩。”
点击这里,给我好看